淘气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1期   作者:肖钰夕
[导读] A同学,男6岁,是我校小学一年级学生,也是我班的一名学生
        肖钰夕
        宁夏石嘴山市第六小学
        一、案例背景
        A同学,男6岁,是我校小学一年级学生,也是我班的一名学生。这个孩子挺聪明的,还非常有礼貌。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去年就离婚了,他爸爸在外地上班工作又比较忙,一周才回来一趟。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住,生活和学习都是七十多岁的爷爷和奶奶在照顾,老人年龄大了,孩子又在单亲家庭中,离开妈妈的孩子总是让奶奶心疼,所以奶奶比较溺爱孙子,也不懂得给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入学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表现特别不好:上课做不定,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注意力也不集中,爱东张西望,上课回答问题答非所问;书写慢,而且字又难看,经常拖拉,别的孩子写完作业都出去玩,他一看别人玩,他就更不想写了也出去玩。课堂生字总是在学校写不完,当天的作业当天交不了。经常不能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习惯特别不好。
        二、案例讲述与原因分析
        案例一:
        有一次,我在办公室跟他家长交流他在学校的不良表现时,他不但不注意听老师在说他的问题,而且他不是跑到办公室的窗台上去摸一摸电话,就是在办公室的书架上蹭着玩。看到当时他的这种表现,他爸爸也没有批评他,还是一种溺爱的表情看着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对孩子说:“你不要这样做,听到了吗?”孩子根本就不理他照旧在办公室随意动。我告诉家长在课堂上就是这样,特别随意,没有课堂的概念,就好像在家里一样。孩子的爸爸告诉我说孩子在幼儿园他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园的老师也曾给他们说过习惯的问题,但是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他们认为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快快乐乐的就行了,习惯长大了慢慢就养成了,没想到的是上小学后,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但他自己完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严重影响了我的课堂教学。当家长听了我对他们说的孩子的情况后,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办公室的表现时,家长才发现孩子的习惯真的是太差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案例二:
        还有一次,我正在上语文课,我当时是在黑板上写生字,突然听到“当,当……”的很大的声音,正好那段时间,我市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当时我还以为是校工在墙上钉钉子挂宣传画,我就继续在黑板上写着,接着就又听到“当,当,当......”的声音。我停下手中的粉笔到门口一看门外没人,我还挺奇怪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是A某某在砸桌子,我回头一看,他手里拿着个小铁球在砸桌子,我当时别提有多恼火了。他看到我十分生气的样子,也不敢再砸了。我当时压下肚子里的火气就继续上课了。
        三、问题原因
        1、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自理能力很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出现问题的原因还和父母离婚或者家庭教育的缺陷有关,有的家庭缺乏温情教育,有的孩子的父母工作忙疏于管教,无暇关注孩子学习,同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讲道理解决和多加引导,而是通过暴力来解决,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孩子缺乏温情,性格比较暴躁,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3、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家长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

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必须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抓起。
        四、解决措施及效果
        为了帮A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对于他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爱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的时间不是很长的坏习惯,我给予他最需要的爱心、关心和耐心,所以我从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他好动的行为。抓住他的优点引导,发挥其长处,使他看到自己身上也有闪光点,也有潜在的能力,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其次,对他忘带作业的情况, 我及时找来了家长, 耐心说服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针对孩子具有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进行原因分析,让家长知道自己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该如何做,然后和家长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方案。让家长多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多问一下孩子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并抽时间帮助他把问题解决。如有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告诉老师,我就帮着给解决。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A同学在老师和同学眼里都觉得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讲认真了,坐得住了,精力集中了,同学们也都愿意和他交流合作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劳动也非常积极。
        最后,还要做到老师的关心与学生的帮助相结合。我安排班上的优秀生和他同座,当他有不良行为老师和同学及时提醒他,当他有难题时及时帮助辅导他,使他真正体验到融入班集体的乐趣。比如,他的作业稍有进步,我会及时的用激励性评语来鼓励他。看到老师的鼓励,课堂上他也会骄傲的仰起头,并且坐的端端正正,不再东张西望,这时,我便会借机在全班表扬他。慢慢的我发现他上课东张西望的时候少了,认真听讲的时候多了,我从心里为他感到高兴。
        五、案例反思
        (一)及时鼓励,积极强化
        上课时,多注意他,时不时跟他进行眼神的交流,让他感觉到自己一动老师就看见了。并且让他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只要回答正确,就大力表扬,回答不对,也多鼓励,少批评。在这样的教育下,发现他一听到表扬,精力就集中起来,学习起来也带劲了。
        (二)耐心纠正,不能急于求成
        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孩子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老师的督促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三)有效奖励,增强习惯意识
        在课堂与实际教学活动中,奖励在小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合乎情理的奖励不仅可以促使受奖学生重复和继续良好的行为,而且还会促进未得奖励的学生向受奖学生学习,甚至改正不良行为。在课堂中,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对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了小红旗的奖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增强,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年级小学生面对的是全新的校园生活,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鼓励,积极强化;    耐心纠正,不能急于求成;要利用有效的奖励方式对小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引导与强化,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唯有这样才能成就每一个学生的美好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