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山东省平原县王杲铺镇中心小学 山东平原 25310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人口来到城市务工,为城市化的建设出力。这种现象会导致在农村地区产生许多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又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针对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团体辅导策略
引言:
我国全国妇联前些年发布的关于全国留守儿童现状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全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将近六千余万,占到了农村儿童总数的29%左右,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十分普遍。而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的不完整,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1]。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来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任务。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留守儿童
对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定义,可以从儿童的年龄,父母离家的距离,以及回家的频率来界定。通常所指的是在农村地区年龄低于十六岁,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到城市外来务工,由隔代亲属或者邻居以及其他亲友代为抚养的儿童群体[2]。
(二)健康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定义来看,健康可以分为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两部分内容。只有在身体方面没有疾病;在心理方面,包括思想道德的端正,社会融入的适应这两方面的健全,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目前,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标准主要体现为个人的认知以及情感能力能够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从而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与人相处存在的问题
与人相处的能力即是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群落,通过集体的力量以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而言,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个人工作、社交、解决问题、融入社会的能力,对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而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由于双亲常年不在身边,缺乏情感方面的教育,极易产生较为孤僻的心理状态,害怕与人交往,安全感缺失,或者比较任性,叛逆,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久而久之,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以至于会产生许多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3]。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根据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长期观察来看,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普遍要弱于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从而导致自卑、紧张等心理状态,加之学习方面也没有家长的监督和过问,从而导致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向的指引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自然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长期的深入学习和个人的发展,由于学习的落下,学生未来要么在家务农,要么步父母的后尘,进城务工,形成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
(三)性格特点的形成
结合长期对农村地区儿童的执教经验来看,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较之于非留守儿童而言,普遍具有较为消极的因素,比如自卑、不自信、紧张、害怕与人交往等,其身心的发展严重落后于非留守儿童。
性格是决定一个人思想行为意识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人最为直观的表现,所以留守儿童由于双亲常年不在身边,得不到积极正向的鼓励,假以时日,便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消极心理,对于而儿童在小学阶段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反作用,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需要广大农村小学教学工作者引起重视。
三、团体辅导对于留守儿童的必要性以及措施
结合对留守儿童的长期观察以及执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来看,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干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此时,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团体辅导能够尽量弥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消极的心理问题,并且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包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培养和鼓励以及给予足够的关爱。具体来说,团体辅导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社会方面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的主要方面,亦是对其他两个方面起到方向性指引的关键因素[4]。通过社会的影响力和宣传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全社会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比如,通过定期开展社会公益行讲座,家访。另外,作为政府的教育部门,可以接触到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通过政府将这一系列先进的思想广泛在社会上进行推广,也是针对农村地区所有儿童心理教育的普遍性提升。与此同时,政府有能力投入相应的教育经费,结合其强大的影响力,开展一些如植树节,学雷锋等社会公益性活动,以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视。通过针对笔者所在地区社会宣传工作开展的观察来看,借助于频繁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和讲座,近些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
(二)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小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所在。前文所提到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而小学作为一个微缩型的“小社会”,正是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良好场所。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校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消除对留守儿童的歧视,以达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对教育的要求不仅仅只局限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同时也提除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这些能力的形成取决于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亦是符合我国新课标对小学生教学任务的要求。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来强调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普及,借助互联网形成的家校联系平台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开展网上心理团体辅导,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既大大提高了家校之间的沟通效率,又有效帮助孩子,促进其认知,人际交往等能力正向发展。学校借助家校联系平台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帮助代养人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方面更多的关注,帮助非留守儿童家长对其子女进行针对如何与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教育,最大限度促进农村地区整体儿童心理健康的普遍发展。
(三)家庭方面
家庭因素作为团体辅导的第三个因素,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便是家庭,家长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学生的性格发展走向。鉴于留守儿童多与隔辈亲属或者父母的友人及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这些人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疏于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家庭环境的塑造,是团体辅导三个方面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社会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学校对代养人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育儿培训,促进留守儿童代养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在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帮助留守儿童产生健康的心理环境。
四、结束语
团体教育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其所包含的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重视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和教育的重要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龚晓菊, 郑以德.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科教文汇, 2019, 000(010):167-168..
[2]何密密. 团体辅导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 2016.
[3]林靓, 徐碧波, 吕莉. 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心理干预研究综述[C]// 荆楚学术2017年第4期(总第十一期). 2017.
[4]袁飞, 李祚山.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水平的实证研究[J]. 饮食保健, 2018, 005(00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