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学玲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浞水镇中心完小 贵州省 遵义市 564305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期、奠基期,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载体,实现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既符合高年级学生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又顺应新课改教学要求与育人定位,且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以高年级数学为辅助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时,应该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积极探寻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与多元路径,加强对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参与感知与探究实践中逐步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数学综合素养,为促进教学效能提升与学生发展实现而奠基铺路,给予保证。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作为几门兼具艺术性与逻辑性为一体的认知工具,小学高年级数学涉及的数与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感知生活现象、实现认知迁移有着很强的辅助性、驱动性作用。而且,学生在高年级数学学习中所塑造、形成的创造性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应用数学的能力,对于其今后认知视域拓展,综合素养塑造也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使得教师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时,必须以学生认知现状与发展需要为基础,并积极探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与契合点,进而在充分兼顾不同知识特性的同时有效创新教学活动,灵活创新教学路径,切实创新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丰富且宽泛的认知视域内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切实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入高年级阶段,很多学生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想象联想、实践应用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识与能力,如果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指导,势必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创新,其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内涵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自然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教师应该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契机,重新审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切实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抓手与关键突破口,组织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交融中理解数学概念、学习数学公式、应用数学定律。一是积极探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组织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至生活问题的解答、生活现象的分析、生活素材的重构,在逐步延伸数学教学视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性解决问题,创造性学生数学。二是充分实现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对接,针对一些抽象性、复杂性知识、问题等,可以引入必要性数学模型与现实案例,促使学生在思维转换、认知迁移中实现对于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开展《圆柱与圆锥》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直接性引入“圆柱”的概念:圆柱是由一个侧面与两个底面组成,其中两个底面的面积相。随后,教师在引入诸多个造型各异的立体几何模型,引导学生结合其直观感知挑选其中的“圆柱体”,让学生在挑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于概念的内化。带到学生准确找到对应的“圆柱”后,教师在引入“圆锥”,并组织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中探寻其结构的差异性、相似性,实现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度培养。
二、逐步优化课堂教学路径,在打破思维定式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切实激发、调动、培养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积极优化教学路径,积极打造“活性”课堂、高效课堂,逐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与思维惰性,鼓励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创新创造。一是以网络媒介工具为辅助,将于所学知识关联的视频、图画、动漫、微课等引入学生认知视域,帮助学生在更为直观、形象、有趣的学习资源引领下理解数学的内涵与价值,切实实现思维创新,逐步实现思维活化。二是以多元教学活动为驱动,将诸多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小游戏、小故事、小案例等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更加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迫切的夙愿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塑造。例如,在开展《圆的周长》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C=2πr=πd(r为半径,d为直径),教师可以引入问题:已知一个圆形的周长是18,那么它的半径是多少?进而组织学生在借助逆向思维方式对公式进行转换,由C=2πr得出r=9π,。随后在引入现实问题:学校打算修建一个直径为8m的圆形花坛,请求解其周长。并借助实地建模的方式,借助多媒体来模拟呈现花坛建造的雏形,让学生在思维切换中实现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培养充分增强。
三、灵活构建合作学习生态,在实现合作探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针对同一问题或者知识,很多学生便会通过思维的碰撞、认识的交换、问题的研究、理解的交融获得更具创造性、发展性、迁移性的感知。因此,教师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合作学习生态的构建,为学生搭建符合其认知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研讨、互动、探究中提升理解能力,增强创造能力,获得认知迁移。一是鼓励学生在协作互助中学习数学,探究不同数学知识、问题的差异性、变化性,进而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倡导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解决问题,多设计一些具有延展性、开放性的训练题目,促使学生在一题多解、发散思维、创新求变中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创新与优化。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性话题:圆的面积与圆的周长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发放不同长途的长绳,鼓励学生合作构建大小不同的圆形,在学生多次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周长越长的圆面积也就越大。随后教师再引入延伸性话题:能否从圆的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角度分析,得出二者的关系?让学生在深入探索与合作研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学习意识的提升。
四、结论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层面所具有的显著特性与诸多优势,使得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为载体,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强的必要性、科学性、现实性。因此,教师在探寻高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需要为核心,切实凸显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数学问题解决、数学规律探究中的主体性、积极性、自觉性,基于学生更多实践、体悟、探究、感知、互动的机会,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涵的延展、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学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用数学,以实现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效培养与充分激活,让学生在创新、求新、创造中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切实提升与充分增强。
参考文献:
[1]黄连成.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9(02):194.
[2]杨凌.构建生活化课堂 培养创造性思维——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8(36):54-56.
[3]杨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考试与评价,2018(12):102.
[4]王辉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