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崔丽
[导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化课的学习和德育教育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两项内容。德育教育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文化课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文化
        崔丽
        景县王瞳镇北王瞳中心小学  河北衡水   053512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化课的学习和德育教育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两项内容。德育教育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文化课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文化,一直以来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许多事物的认知上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自己的思考,建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做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育,更是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伟大使命。德育是语文教学必然的选择。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究其原因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与道德的修养。德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不管是古雅典文明还是古希腊文明都逐渐没落,只有中华文明在发展中历久弥新。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髓从未丢失。今天要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我们更应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小学语文既是传承优秀德育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教育必然路径。同时,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要手段。小学生心理还处于发育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极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非观,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明确道德行为标准,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所以,语文课堂的德育既是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指导小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手段。
        1借助课程教材培养学生明理守信的品质
        诚实守信、宽以待人、谦虚明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新时代倡导的人文品质。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些传统美德以语文课程教材的形式体现,因为无论是在人教版、湘教版还是粤教版等教材中,均保留经典的关于传统美德教育的文章,这些文章是语文教材的精髓,经历几十年的教材变革仍旧存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倾注良好思想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可在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重点对其中涉及的传统美德进行剖析。比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不能失信》就是一篇关于诚实守信的文章,文章主要讲的是幼年时宋庆龄对同学信守承诺的故事,在对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先简单的讲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1)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好朋友?(2)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若你身边的人存在失信的情况你有什么话对他/她说?(3)你认为诚实守信对自己重要吗?在提出问题后可让学生以3~4人成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成后让各小组派出一名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表达讨论结果,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以自身为中心的课堂学习过程充分的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借助实践活动完成德育渗入
        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接受优秀品德的洗礼。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关思想道德教学的元素,顺水推舟,对其进行利用,使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可以变成给学生提高良好德育教育的机会。

比如在完成《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学习后,老师指导学生依据这些步骤参加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来:首先,以《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中优美的景色实现激趣的引入:桂林山水是这样的壮美多娇,我国景色优美的山水正等着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欣赏,并且这样的美景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也就是自己的故乡,同学们能够跟随家长到外地去旅游,也能够前往家乡的旅游景点去一览美景。其次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欣赏完优美景色之后的感悟,同时指导学生由“我眼中的美景”作为题目进行写作。最后,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写的作文完成配画,一起协作完成一本关于“我眼中的美景”为题目的优质作文本。如此一来,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开展一场美景游览活动,使学生在欣赏国家壮丽山河的美景时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交流的方式将德育教育渗入语文课堂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进行课本的讲解,而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记录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目前的教学发展来说存在非常多的缺点。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无法充分地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想象和思考,长此以往,只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借助沟通交流的方式,将德育教育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和学习情况,然后对教材方案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小视频来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充分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将看过小视频后的感想大胆地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看法,然后再进行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能够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4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形成高尚价值观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对于道德教育历来重视。随着社会文明的逐步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渗透也成为了新课改的“重头戏”。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拥有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另一方面,更由于小学语文占据多课时、分量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更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把德育的重点放在课堂上,课前会认真的备课,多角度的考量,在研读教材的同时,致力于挖掘其中和德育相关的内容,寻找着最佳的切入点,希望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无缝衔接,“水乳交融”,既能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内容和知识,又能让德育这一思想教育行为“言之有物”,有依托点、附着物,能尽可能的引发共鸣,调动学生的思维、思想和意识。在这一点上,我也不例外。于是,我对小学语文的教材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尤其是对于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现行教材,我发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各类古诗词素材,爱国情怀的优质文章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渗透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诸如部分教师自身道德素养不高、渗透意识不强等问题。语文教师应多反思琢磨,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培养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利用课外活动和课余作业,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常世明.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112.
        [2]陈海燕.教材插图的德育价值简析———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8(07):57-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