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第二初级中学 712000
“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
——钱理群
人文精神就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由此看来,人文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
我们爱语文。我们憧憬着把语文课堂当作播撒馨香的兰室,让每一颗心灵感受熏染的喜悦;憧憬着把课堂变成历练信念的疆场,让每一个生命都拥有执著与高尚;憧憬着从课堂里走出的孩子,不再单薄、贫乏,不再浮躁、空虚,能守望一生的纯真、美好和善良。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让学生活跃钻研,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善待学生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于永正教师也说过“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劝慰,更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的爱意和善意的流露,这便是艺术。”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把爱用激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鼓励并期待他们能取得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们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我们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语文教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洞和脆弱。在语文课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关心生活,关爱社会和自然,从小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只有让语文课在充满情趣和关爱中进行,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和我们的学生充满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盛衰变迁,始终绵延不绝,是世界文化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忠诚;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有“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的坚贞爱情;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等等,这都已成为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今天,古老的人文精神更是注入现代化的新鲜血液,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无疑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