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提升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1期   作者:张文青 马伙财
[导读]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为己任,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现状,从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和培养过程落实细化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张文青   马伙财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137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为己任,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现状,从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和培养过程落实细化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使高职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适应经济转型之下企业的用人需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逐步向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对科技与制造的自主创新迫在眉睫,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和培养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强劲的经济增长已让我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伴随着工业化的演进,经济增长点的转变、产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对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要求提到一个更新的高度,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在专业提升、求实创新、就业敬业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他们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可分为职业技能、职业态度两个互相关联的维度,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把职业态度的培养划归到公共课的范畴,通过一系列的思政课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来达成教育目标,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则由各专业的教学团队承担,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达成专业技能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构建灵活适变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落实课程教学的技能培养目标,追踪就业质量等,环环相扣,最终决定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
二、职业技能提升的探索与思考
1、构建灵活适变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可能跟产业脱节,必须与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同步,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僵硬守旧,要适应产业的转型、和行业发展的用人需求,突破陈旧的理念束缚,创设灵活的制度,建立产业、行业和企业多方协调的办学机制,回归到教育的本义,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地方产业业态和高职培养层次,探索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做好顶层设计。


2、把握行业动态,前瞻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是总体设计,在它的的指引下,研判本区域的产业状况、调研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本专业的核心岗位群,确立与高职层次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企业密切合作的培养路径、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制定多元评价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任务。关注产业动态和政策,主动与行业协会沟通互动,邀请行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能确保人才的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的需求。
3、解构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灵活随动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岗位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的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学生没学或没学透,要化解这个矛盾,关键在于提炼分析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保证学之有用,用而得当。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职业技能的培养不单要适应企业的需求,还要适应行业甚至产业的需求。高职课程体系通常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训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在面上介绍产业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跨行业转型奠定职业技能基础。专业必修课的选择是从行业专业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教授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专业核心课的是课程体系的重点和灵魂,是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核心。行业的头部企业往往是技术的领头羊,引领行业上下游庞大的配套企业,是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应力争与领先的企业共建核心课程,采用双导师制度,由学校教师教授基础理论和技能,企业导师教授企业应用案例,同时派遣专任教师到这些企业脱产实习,掌握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技能需求,确保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掉队。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倾向,有选择地开展学习,为将来择业就业做准备。专业实训是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技能的检验和提升,与企业紧密合作,改编企业真实案例,可以更好改进实训效果,让学生提升岗位职业技能。
4、细化课程培养目标,落实职业技能的达成
        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听到毕业生茫然地说毕业了,但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岗位。究其原因,是学习还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技能,以至于高职学生不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专业知识上竞争不过本科生,动手能力又比不过中专生。要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构筑课程体系后,具体实施还要将职业技能的培养细化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培养学生达到哪些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甚至细化到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案例的设计要与技能目标挂钩,使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不至于沦为空谈空架。这是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之处,也是教学质量管控的重点。
5、建立反馈机制,检验职业技能培养成效
        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岗位的匹配度,要建立一套反馈机制进行调节。学生的对口就业率、雇主满意度和校友评价,是检验我们职业素质培养成效的指标,也是我们调整培养方向、培养内容的参考因素。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和过程,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束语
        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主旋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多方协力,探索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提升之路,有效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樊磊.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就业导向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19年06期56-57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职教论坛. 2013年16期 2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