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焦俊花
[导读]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影响。
        焦俊花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七中学  253500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影响。“阅读不仅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深度阅读能够改变传统阅读教学课堂呆板机械的教学模式,告别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现象,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不拘泥于表面,不流于工具和形式,在兼顾语言层次和信息层次的同时上升到思想层次,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深度阅读;初中语文;应用策略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挖掘、积累运用、拓展联想等活动都是语言与思维相互融合的过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改变思维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对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概念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让计算机从经验中进行学习,是机器学习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核心是对人脑思维深层次学习的模仿,通过模仿人脑深层次抽象认知过程,实现计算机对数据的复杂运算和优化。在教育领域,基于人工智能学习科学的深度学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学校教学中的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体现深度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学习状态。深度学习需要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思维,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结与综合运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思维的提升。深度学习概念为研究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教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观,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转化,使深度学习成了时代发展的诉求,也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它突显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一般都是在课堂上直接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保证知识教授准确全面的情况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交流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要学会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阅读素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思考,总结文中提到的鲁迅几个儿时的故事,让学生探讨一下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等等,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启发,唤醒阅读感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任课教师应以引导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摒弃“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但是,教师在启迪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阅读和品鉴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能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例如,学习到《蝉》这篇短文时,学生也从蝉蓄力十七载只为长鸣一个盛夏的生命经历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并让自己的生命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可能会有疑惑,而这种疑惑正是“学而有所思”的表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敢于质疑,并带领学生探究问题,努力解答问题,在阅读和感悟中启迪人生。
        (三)、主动探究知识
        从教育学的视角,深度学习的主体是人,强调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投入和反思,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深度学习需要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能力。教师可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课前预习,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阅读材料至少通读一至二遍,运用掌握的阅读技巧或词典解决文中关键难词,这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课中引导学生针对作者、写作背景、文章脉络结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展开讨论,让学生运用口头汇报、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文章内容,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文章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课后,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材料中地道的语文语言,简写、改写或仿写文章内容。学生刚开始写时,要求不要太高,对数字也不作硬性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通过读写结合,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目的性,促进语言的深度学习,使其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效果,建构语言知识。
        (四)、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
        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不但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且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它与别的普遍较为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向学生普及相关课外知识,将其作为补充内容展开阅读教学,另外可以借助实物加深学生们对其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与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文献资料,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下快速吸收阅读的精华。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将课堂内外有效结合。教师要积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使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一隅,而是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空间,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任课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活跃。在初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积极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潜能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端午的鸭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采访家庭成员、朋友或社区居民等——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有没有哪些美食值得怀念?这种美食对自己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教师通过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他们从教师单调的教材讲解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更生动、更加立体的学习模式。与此同时,这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对拓展其思维空间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重视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维护,加强教学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阅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鹏.谈初中语文“深度教学”改进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114.
[2]牛丽菁.初中语文课外深度阅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朱巧彬.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241.
[4]向博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王伟峰.多角度批注,有效引导深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7):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