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陈媛
[导读]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美国的杜威先生说: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飞跃发展
        陈媛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安平镇幼儿园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美国的杜威先生说: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飞跃发展, 学前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作为一个人的最开始学习的起点, 学前教育对于小孩子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学前教育老师对于幼儿的教育至关重要, 特别是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 学前教师在进行与学科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应该着重注意幼儿的情感教育, 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前教育的效率以及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是幼儿步入学习阶段所需要经历的第一个集体学习阶段, 由于幼儿自身所具备的年龄因素和心理因素,教育的过程中, 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被无关事物吸引的现象。这是孩子们贪玩的天性所致, 他们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专注于集中教育过程。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老师所开展的内容太严肃,具有挑战性,内容无趣。所以, 作为一个学前教育老师要努力把情感教学融合进班级活动中, 从而使幼儿对集体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凝聚力,对于学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张载曾经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学前教育, 注重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前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过程时, 除了要对一些理论性的认知问题进行讲解和发挥, 还要把情感因素结合到活动的过程当中去, 把它的积极作用充分的展现出来, 优化教育目标, 提高教育效率。情感教育就是把情感因素融合在教育当中, 是一种感情色彩的教育。含有感情色彩的教育可以使孩子们心理和智力全面发展, 并且对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再排斥。所以说, 融入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 还是教育中的重要目的。
        罗杰斯曾经提出在教育中侧重于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使其形成对认知学习的推动力,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6岁以下的幼儿,影响其语言和行为的是无意注意。这里所提到的无意注意与兴趣和情感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称为情绪注意。幼儿的年龄较小,无意性是其认知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情绪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幼儿所获得的感知、想象、思维以及记忆。积极的情绪能为幼儿进行脑力活动提供更多动力,从而表现出超凡的记忆力、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较强的创造意识,提高其认知活动的效率;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消极或者痛苦的情绪能使认知活动的效率被降低,甚至使幼儿逐渐形成错误的行为习惯,阻碍其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幼儿而言,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都会得到明显的表现。因此,有效的情感体验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与同伴之间能针对共同的话题展开交流,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强化幼儿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感情。

因此,学前教育应该鼓励幼儿之间增加互动,互相分享,多组织一些多人合作完成的游戏或者任务,特别是需要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幼儿形成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我们曾经开展了一个“纸上传球”的游戏,每个幼儿拿起一张纸,站成一排,使纸连接成一条通道,教师在第一个幼儿的纸上放一个乒乓球,让幼儿将这个球传到队尾。每个幼儿都需要与自己两边的队友进行互动和配合才能保证球不掉下去。也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件玩具或者一本书到幼儿园,为幼儿组织一个“玩具交换”的活动,鼓励幼儿彼此分享玩具。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能获得分享的快乐,并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在进行学前教育工作时, 教师与孩子们有一种良好的亲情关系, 就会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对于孩子们积极地参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所以,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维持一个较为良好的亲情关系。因为学前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的不完全, 可以承受的压力也比较脆弱。但是, 他们不想表现出脆弱的一面, 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很强, 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肯定。所以,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当以幼儿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和他们的年龄为线索, 制定一个适当的教学计划,并且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关爱和保护每一个孩子, 对孩子们认真负责。注重孩子们在学习与情感方面遇到的问题, 加以正确的引导, 为其指明方向, 以他们的兴趣爱好为起点, 进行认真辅导, 从而激发出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动力, 这样就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和谐的群体关系,以此加强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阶段是激发创新意识、开发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创新意识的激发需要各方面的共同促进,也就是不仅需要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及家庭的共同参与。幼儿的自主性是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身份是引导者,要求教师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幼儿身上,让幼儿有自主活动的时间,能自主选择游戏、场地、规则等,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说明,让幼儿在自我探索中发挥主观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引导式问答调动幼儿思考,让幼儿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教师要将活动交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交流,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同时还能激发幼儿思考。教师除了发现幼儿的潜力,合理指导幼儿活动外,还要给予幼儿及时的鼓励、肯定和表扬,提高幼儿的自信心。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深,多媒体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猜测和补充相关情节,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前教育不仅要教孩子们一些生活常识, 还要积极踊跃地研究、探索、发现, 从而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创造出一个适合幼儿成长的集体氛围, 使得孩子们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感受得到情感教育的魅力和熏陶。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教师要高度重视,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培养幼儿方面的优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进行学前教育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和幼儿教学工作的和谐接轨,全面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