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清
福州思达教育350000
摘要: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学习计划,“停课不停学”“线上教育”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教师摇身一变,成为线上课堂主播。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学,本文就基于信息技术在数学线上教学作了一些探索。高中数学在当前高中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高中生既要牢记数学公式,又要能够运用数学公式答题,解决实际问题,更需要在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起自身的逻辑推理与数学意识。然而,目前学生的数学能力参差不齐,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摒弃传统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鼓励老师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指导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国引进了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尝试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解析几何探究式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为高中解析几何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抽象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探索教学方法
(一)线下精心备课
线上教学要求老师讲课时间只能20分钟,为了争取在20分钟内讲清楚一两个知识点,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将平常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两三节课来完成,在集备的基础上,个人再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线上教学备课时间大大增加,是我们平常备课的几十倍,因为要在课件上将所有的知识点呈现,还要通过课件让学生清楚每节课的重难点,并且要指导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者难度稍大一点的知识,笔者会录微课,方便学生课后再反复学习。总之,为了准备一节高效的网课,也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笔者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
(二)线上课堂教学
1.课前准备
上课前一晚发布第二天的学案及微课视频。笔者通过问卷星调查了解到学生觉得微课非常有用,所以一直坚持每天录微课。
2.课堂时间分配及考勤
课堂会根据学习内容不同,调整线上教学的时间。如果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前20分钟让学生线下自学,后20分钟线上直播或答疑;如果比较难的内容或者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前20分钟线上直播教学,后20分钟线下做对应的习题。如果是习题课,笔者会利用课前10-20分钟进行堂上小测,然后再讲解习题变式练习等。
课堂利用QQ群接龙和腾讯课堂考勤两种方式双重监控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学生听课率很高。
3.课堂互动
利用腾讯课堂上课,笔者尝试了两种方式互动。一种是学生举手发言,这个要求学生用手机上课,或者配有麦的电脑上课。这种方式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学生端的麦声音效果不一定好,有时会听不清楚或很吵。一种就是充分利用讨论区与学生进行快速互动。讨论区学生可以随时發言,老师的提问他们都很快回答,他们不需要出声,也愿意以这种方式参与互动。讨论区互动效果比用语音回答要好。但是用讨论区互动要求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简洁,比如是、不是以及选择题、填空题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的回复。若是学生对某个点有疑问,他们也会快速的在讨论区说明,老师再对该点进行详细讲解。为了保持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都会在课后对参与互动的同学进行表杨。
4.课后
表扬优秀作业,公布欠交名单。每天批改作业,并且将优秀作业公布到班群,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部分学生对这个优秀作业比较重视,有同学连续几次都没有被评为优秀作业,他直接问我,“老师,这段时间我的作业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还有同学作业没有拿到完美,他也问我“老师,我和完美的差距在哪里?我还需要做什么”。可见学生是重视老师对作业的评价的。笔者任教两个班的作业上交情况一直很好,两个班每天共有一两个不交的。欠交作业的每天反馈给班主任,而我也会私下和他们联系,鼓励他们交作业。
笔者还会根据批改学生作业情况录制微课,发布微课给学生更正,并在班群将学生出错较多的地方重点提醒。课后还要指导学生将每天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答疑解惑、个性化的辅导,或者利用QQ跟踪辅导,学生随时提问,老师及时解决,这个比平时在学校更方便,更有效果。学生反馈在家学习有更多的时间整理笔记和错题,比在学校更好。
(三)线上教学反思
线上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困难更有收获。网络教学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同学,学习效果不佳,监管难度大。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课后巩固,采用腾讯课堂的生成回放要24小时后,太慢了,而精心录制的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在探索中寻找新思路,从而提升教育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解析几何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认为,知识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构建的,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得到;元认知理论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元认知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一教学理论,主张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同时学习知识、在多次活动的经验过程中积累知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把学生的注意力成功的集中在课堂上时,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演示图形和动画,或者带领学生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步骤,自主探究出本节课所学的概念或者性质。
(二)教学模式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启发时注意启发的时刻和力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的引导要适当。若完全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过于放松,则课堂失控,课堂氛围虽然好,但达不到教学目标,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若引导过多,学生没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与探究式教学的初衷相悖。
(三)流程分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解析几何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平台,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注重交流互动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
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网页课件,动态图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信息技术和探究式教学在该模式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该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优化,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解析几何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课程标准中有关本节课的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通过椭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了解椭圆的简单应用。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知识后,应该能够掌握椭圆的简单性质。
教学内容分析“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是高中数学选修 2-1 人教
B 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本节课是结合椭圆图形发现几何性质,再利用椭圆的方程探讨椭圆的几何性质,学生在了解如何用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转化,体会了数与形的辨证统一,为解析几何中其它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结论
本文基于高中解析几何的特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和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同时指导高中解析几何的探究式教学。在理论的指导下、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解析几何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本文构建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解析几何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解析几何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由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成绩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构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可以有效地辅助高中解析几何教学,优化教学。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实验数据、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和教师普遍接受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解析几何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设计的课堂教学。该模式下的高中解析几何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能够把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出来,实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起到了优化教学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解析几何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彭福星.摒弃“满堂灌”,创新教学模式: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有关思考[J].高考,2017(27).
[2]汪霞.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新一代,2017(10).
[3]关丹丹,景春丽.新高考背景下不分文理的数学成绩差异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8(4):31-34.
[4]吴华,武艳,马东艳.国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及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