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指导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 蒙小云
[导读]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是把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此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蒙小云
        宜州区安马乡白屯小学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是把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此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师要指导好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就要对教学目标、教材及学生了解透彻,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的问题解决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二、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好奇心强,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设计合乎此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便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要指导好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问题的关键内容,不把时间浪费在与问题解决无关的内容上。
        例如:李阿姨去超市买芝麻油花了15元,买米花了20元,买酱油花了10元。李阿姨买花生油和米一共花了多少钱?
        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把买酱油花的钱也加进去,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只解答出买花生油和米的钱即可,不必把酱油的钱也考虑进去。
        善于发现问题的隐蔽性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正方形有10个,圆形比正方形多3个,正方形和圆形一共有多少个?
        对于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缺乏细微的分析能力而感到困难,学生可能容易把圆形的数量理解成是3个。针对这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动手操作实物来指导学生理解。
        画图的方法如下:
        正方形的数量:□□□□□□□□□□
        圆形的数量:  ○○○○○○○○○○○○○
        通过画图,学生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出圆形有13个,正方形和圆形一共有的数量就是10+13=23(个)。
        动手操作的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正方形和圆形的模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先让学生拿出10个正方形模型,再拿出10个圆形模型,因为问题给出圆形比正方形多3个,因此我们让学生给圆形再添加3个。通过这样的操作之后,学生就能看出圆形的数量是13个,正方形和圆形一共有的数量就是10+13=23(个)
        有时候,教师有必要对数学问题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在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解释时,语言尽量通俗易懂,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例如:教师给学生解释“优惠”这个词语时,就要让学生明白“优惠”就是我们实际需要付给对方的钱比原价少,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容易理解。针对一些学生难以从文字上理解的,可以利用实物来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指导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
        例:小红原来有20本书,送给小芳6本后,妈妈又给她买了3本,小红现在有多少本书?
        对于这类综合型较强的题目,针对低年级逆向思维较弱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利用实物操作和指导画图来让学生理解了。
        实物操作让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拿来一些书本,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去动手操作。先拿20本是小红原来有的,然后拿走6本是送给小芳的(书本数量减少),最后加进来3本是妈妈又买给小红的(书本数量增加)。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知悉此问题有一减一增,最后手上的书本数量,就是他们所要解答的答案。通过实物操作之后,学生就能在操作中领悟答题方法,知道减少时就是要减去减少的数量,增加时就要把增加的数量加进来。
        如果是指导画图的方法,用20“□”代表小红原来有的书本数量,划去7个“□”表示送给小芳的7本书,最后添3个“□”代表妈妈又买给小红的书。


        □□□□□□□□□□□□□□□□□□□□□□□
        通过这样的直观画图方法,学生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出,小红现在有16本书。
        在进行问题解决时,可先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学生间交流。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间交流,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和交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时间安排过于仓促,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则收到的效果便不佳。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认识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指导必不可少的训练因素。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这种练习方式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大有裨益。设计“不平衡”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数学学习有双重影响,克服其不利影响,可能通过“追部引导”、“有效整合”、“变式训练”等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
        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也是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
        例如:红花有15朵,黄花有10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列式15-10=5(朵)解答出来。当把问题改成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之后,很多学生就会思维受到阻碍。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引导,可以指导学生画图或动手操作物体来理解。画图方法与以上的两个例子相同,在这就不再赘述。
        最后,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说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的。正因为语言对思维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用语言把数学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在回答数学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要求意思答对就可以了,还应让学生把感知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表达清楚。这样不仅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是小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把这一个环节学好,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问题解决指导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定合适的指导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