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学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黄娥
[导读] 老师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应当同讲解其他科目一样,将教学内容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密切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取得最为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
        黄娥
        营山县带河小学   
        【摘要】老师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应当同讲解其他科目一样,将教学内容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密切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取得最为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仅要让学生们对于知识能够做到熟练的掌握,还应当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给学生们开展德育工作,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素质教育的目标由理论转化成为现实。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方法策略
        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数学教育关系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教师在加强教学策略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德育目标的实现,通过有限的数学课堂潜移默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其后续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一、结合数学实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数学是一门理性化的学科,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看待数学问题的时候要以辩证的角度进行思索,例如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有理数与无理数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像这样的对立统一关系数学中许多其他知识点也有涉及到,所以在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时一定要认清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点,要站在辩证的角度看点事物,解除片面的观念,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才能探索出数学知识当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只讲了一类题目应该怎样进行思考,忽略了详细讲解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数学应该利用学科优势在课堂讲解时,让学生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二、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初中数学班主任在做好答疑解惑、基本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习德育相关的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平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在教学方面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更新其教学方法,利用科技革新传统课堂模式,这样,学生都会尊敬教师,也愿意和教师沟通交流,也利于教师组织工作的开展,作为班主任这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该转变传统的威严、刻板、高高在上的形象,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亦师亦友,也利于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给学生普及数学发展史,让学生们学到知识学到爱国的精神
        想必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会感到疑惑,数学的发展史怎么会让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呢?其实在任何一项教学的科目中,都蕴含着爱国精神。政治历史的学习就不必说了,那肯定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数学也是如此,我们在学习数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在古代一些伟大的数学家他们拥有着爱国情怀。教师可以用数学的发展史来告诉学生们,古时伟大数学家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们了解到数学的发展过程,这样一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美感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初中数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涉及空间、数字、结构和角度等知识,这些都是遵从自然界发现的规律,目前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着抵触心理,是由于学生并没有发现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其实数学的魅力不只是形式美,更是一种独特美、对称美和整体美,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简要美、解决过程的复杂美和具象化的奇异美,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结构美,并将图形自由组合,发现图形在生活事物中的广泛应用:比如有关《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日出,让学生发现图形具象的组合美和形式美,欣赏到世间事物的奇异美,体会到数学世界的多彩缤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利用课外实践作业,延伸德育影响力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对于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利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来延伸德育影响力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体现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最短路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帮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着手来将理解的数学知识内化自身的理性思维,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中的设施,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的“最短路径问题”来解决最短路径选址问题,来强化德育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力。
        六、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基本上所生活的环境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以相对来说现在的学生都比较个人主义,缺乏集体意识,不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老师,就可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讨以及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将自己没有学透的知识提出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可以很好地注重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为德育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七、渗透德育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学生留一点悬念,然后在课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在下一节课之前就可以给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可以在思考数学问题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潜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变得更有趣,在课堂上完成答案后获得自信。因此,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的留下一些问题。然后学生在课后形成四元,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熟练的掌握数学知识。达到德育教学渗透的目的。
        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课题,关系着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也是学生立足于社会、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力.浅析初中数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学杂志,2018(7):45.
        [2]陈悦华.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探究[J].数学天地,2017(8):58.
        [3]黄福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素质教育[J].数学教研,2016(9):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