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智课程中对智障儿童进行实效德育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陈朝刚
[导读] 智障儿童认知缓慢,表达困难、理解混淆、缺乏自律等学习与生活障碍,因此,他们在品德修养、情感表达、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养成与塑造要慢于正常儿童。特殊教育教师应在培智课程中探究实效的德育策略,以促进智障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

        陈朝刚                                                              重庆市大足区特殊教育学校,        重庆市大足区,402360
        摘要:智障儿童认知缓慢,表达困难、理解混淆、缺乏自律等学习与生活障碍,因此,他们在品德修养、情感表达、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养成与塑造要慢于正常儿童。特殊教育教师应在培智课程中探究实效的德育策略,以促进智障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智障儿童;培智课程;实效德育;策略;探究
        一、在培智课程中对智障儿童实效德育的意义
        培智教育教学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效德育是特殊教育学校中教育的灵魂,实效德育在人的思想品格形成和人格素质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实效德育在各科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部分,促进了智障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及智障儿童趋于常态发展,为智障儿童正常受生活提供了机会。在培智课程教育教学中,可通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家校合作共同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为他们成人以后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培智课程中对智障儿童德育教育的特点
        因智障儿童的先天特点,在认知、语言、心理、情绪、行为等方面明显落后于普通小孩。培智课程是以智障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智障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智障儿童在培智课程中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和真实,从而表露出真实的思想意识和言行,更加有利于对智障学生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因此,培智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教育康复”、“主题单元活动”、“生活适应课程”、“游戏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亲子课程”的过程中渗透德育,达到更直接、更具体、更容易感染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效果。由于培智课程“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让德育回归到生活中去。
        三、在培智课程教学中渗透实效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弘扬按时到班、到指定的功能室上课的品德。而在结束环节,教师则可以对课堂中表现优异的、有纪律的、努力的学生进行表扬,以对学生进行感染。
        培智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这对德育教育来说非常有利。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因素,抓住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智障学生由于其本身的认知特点,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途径进行德育教育。


        (二)通过课外实践课程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生活与品德科目的教学时要充分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能够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德育修养充分反映出来,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据,设计一系列的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如:在《超市购物》一课中,组织学生实地进行超市购物,了解购物环境,掌握购物方法,培养良好的公共场合的礼仪。
        (三)通过观察学生日常情况,以身作则,树立直观榜样
        在培智课程教学中,要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行动和表现,把握好德育的有利时机,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或指正、批评等,并善于利用教学评价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智障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有榜样的作用。如:教师提高文明语言的使用频率。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文明用语时,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之成为智障儿童效仿的榜样,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智障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交往,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用语。教师应树立良好形象,给学生言传身教的教育,使学生受到直接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教师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形成实效德育合力
        培智课程进行德育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对智障儿童而言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最大程度的融入主流社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生活性这一特点与其他学科共同合作,德育在每一学科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德育,要注意和各学科教师、班主任要经常沟通,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价值引导及情感教育方面要努力达成一致以便于德育作用的合力发挥,共同给学生良好的正面启发与引导。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更有利于智障儿童的德育发展。
        (五)运用社会、家长、学校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程课程模式
        教师在生活与品德课中对智障儿童进行德育教育时,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相互监督,共同成长。如:可在学校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时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正面表扬,让学生效仿学习,做得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对不爱护公物乱写乱画的问题开展校园小主人活动,针对每一项不良行为及时开展活动。
        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去参观敬老院,学会尊老爱幼。有的放矢的,把德育于各个活动中,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化,也是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当然,家庭教育在智障儿童的德育建设中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教师在各科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培智儿童的德育教育中。如:建立家长微信群,实时分享学生在校的情况,与家长及时交流,让学生回家后家长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四、结语
        智障儿童德育工作是一个连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给智障儿童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他们也无法理解,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从自身做起,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将实效德育渗透到学科中的各个方面,从具体事件入手,由小到大的将德育内化成智障儿童自身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 萍.浅谈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
[2]阿依仙木·麻木提.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M]. 职业教育研究.2015(209)
[3]苏 鹏.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全日制托养机构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 德育教育2016.6.16 (197)
【作者简介】陈朝刚, 1970年4月,男,汉族,重庆市大足区
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特殊教育思政教学相关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