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 150105
摘 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活动要服务于学生的需求。大胆放手,给学生活动的主动权,用审辩式思维的核心观念“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引导学生活动,通过优化分工和角色互换,来全面激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富有人文关怀的生态化成长型化学课堂。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 生态课堂
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瞬间产生,知识以每两年的速度更新一次,使学习更具挑战。传统教育已严重滞后于时代的步伐,因而,教育必将要改革。当前的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角色也将发生转变。
自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教师做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教师要转变自己知识权威的固有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大胆创新,肯定学生的质疑,并帮助培养问题意识。审辩式思维,在很多时候也被理解为批判式思维,鼓励“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化学学科所包含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综合,使其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当前食品安全、合成材料、环境问题等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都需要运用审辩式思维来支撑,可以说,审辩式思维能力可助力于未来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质疑、探究,在合作中沟通交流思想,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应变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在质疑时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后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行为,有所担当,并对自己应具备的环境道德、科学素养等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在我的传统教学中,我曾经非常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通过大量的习题,尤其是高考真题,来巩固和强化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发现命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虽然也获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在了解和学习了审辩式思维后,我觉得自己的课堂还不够开放,不够民主,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更显得传统和陈旧。课堂活动总是在自己设定的问题间展开,对于学生的一些质疑,并没有保护性地发掘,而多是制止,特别是与考试无关的,即使学生兴趣浓厚,也会舍弃。反思这些落后的思维,对学生发展是一种制约,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考察和学习能力的考察。在给出新情境,考察学生的现场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时,一些不灵活的学生就会吃亏,从而影响发挥。
而审辩式思维,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在我组织开展的课题研究中,我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让学生“动”起来。
一轮复习刚刚开始,对于基础不牢的学生,可能还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层面上。但是,我让学生自主建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有理”分工,成绩能力均分层次组合。第一轮角色以选“优”为主,如在小组活动中,要合作构建个性化知识导图,由绘图技能高的构图,字写的好的执笔,知识全面成绩优异的提供知识素材,爱质疑的设置问题,善表达的做小组汇报,学习能力不足的,做活动笔记,记录小组内成员的活动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和加工,问题的讨论和结论。在展示作业作品时,我对各小组的知识树进行评价,对于结出好果的树,给予表扬和小小的物质奖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和学生一起研究“哪些问题有价值,可以共同研究?哪些可以直接解决?哪些需要根据自己兴趣去拓展和了解等”,并把好的问题积累起来,建立班级问题库。在初期合作后,就有了效果。课堂上没有旁观者了,成绩差的学生也都找到帮手了。随后,进行角色互换,让小组成员选择自己不拿手的“工作”去完成。只有把每一个角色都尝试过,才会理解别人的能力和付出,才会形成更好的学习合力,才能学会接受和赞美,才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这项课题活动一直还在进行中,很庆幸课题开展时,正值高二下学期的一轮复习开始,学生对必修和选修知识都已经有了学习基础,课时安排比较灵活,因而我们的活动开展的比较顺利。本来只是想改进一下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习参与学习过程,结果却构建了一种生态化的课堂模式。特别是在《氢氧化铝》实验课上,有课题组观察教师的配合,我尝试着对学生的思维质量进行评价,设计评价量表,建立赋分体系,观察学生活动,量化考核学生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质量,并进行开放性的评价,在学生思维可视化方面,尝试着开展活动。如今,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灵动,越来越有情感。他们能主动转让表达机会,能及时给予同伴帮助,能坦然承担学习和活动任务,能对知识、问题、社会生活、环境道德等进行“有理由”的评价,成为课堂上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成为群体中有活力的一员,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这些转变,让我的化学课堂得到了动态发展,也让我积累了大量的课题和学科研究经验。
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能够主导自己学习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需求,同时需要审辩式思维的支持。运用审辩式思维,开展生态化课堂教学活动,在不断地沟通、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扩展中实验、验证、发现和创新,这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我将一直行走的路。我会在课题基础上继续实践,找出问题,不断改革和创新,从而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在自己的时代里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谢小庆 ,审辩式思维, 学林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