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学段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阳林
[导读]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一种顺势而趋的教学方式。

        阳林

        四川德阳市罗江区蟠龙学校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一种顺势而趋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积累学习经验,遇到问题时学生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遇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时,学生可以在自我的反思能力帮助下,主动积极地挖掘学科知识。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高学段数学教材为例,探索出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希望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再添新章。
        关键词:小学高学段;数学;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不仅仅能帮助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就可以靠着这种反思能力进行自主的思考,探讨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做某件事情之前进行严谨而又周密的规划。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以便其在解答问题时能有一个足够运用的理论概念。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大环境下,教师在课上进行严密的数学知识教学,课后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完全没有给学生留下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基本上为零。教师可能以为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一种方法,其实在学生还不具备反思能力的情况下,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课上听课上记,课后随意忘记,再遇见同一类型的数学题也会再犯错误。反思能力是指学生对于问题的不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能力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行反思学习和记忆知识内容,在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时,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过去,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是在教育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吸收能力。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习惯都在慢慢形成,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形成在课上课后进行反思的习惯之后,在消化掌握课上学习到的数学内容时,就会更有效率,避免学生在迷惑中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对新学到的内容,以及多次重复犯的错误进行反思时,反思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积极动手实践。学生自主地对于试题反复推敲,反复练习,以便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更为了解,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的薄弱地方,养成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反思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数学学习讲究一定的逻辑性。在反思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会长期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不断地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正逆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反思能力养成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并且在日常学习中,带入反思意识的教授内容。教师要教授学生利用反思进行学习,使反思变成学生的一种潜意识,一种行为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在学习还有生活中都大有益处。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学生在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7题中,在进行三角形平移时总是会犯错,无法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因为学生老是混淆列与行的顺序。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反复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回想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列与行的概念和特点,一步步地帮助学生进行列行顺序的辨别,并改正其在练习课里犯的错误。其后教师要询问清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为何会犯这样的错误,当时的思考内容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在学习课堂中留有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犯错的原因是什么,是概念理解不到位,还是当时思维不在问题上,这样才能保证下次遇到相同问题时,可以避免出错。
        (二)指导学生反思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允许学生犯一些错误,也可以接受学生多次犯错。这不是对学生学习的放纵和无视,因为学生犯错的次数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到什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犯错误,也要清楚自己做对题的时候为什么对。方法就是,教师要贯彻一种思想,就是学生要明白自身的实际水平在哪个阶段,对于自己的能力做到心如明镜,做到自纠自查,不在教师的鼓励和打击下迷失学生学习的意义。
        以人教版五年级“等式的性质”这一课为例,教师会从等式和方程两个概念的讲授开始,教师要在讲课中明确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在学生对等式进行辨别后,问学生为什么12×5=60是等式,而6+7<17不是等式。这就会引导学生反思之前讲授过的数学知识,然后用思考过的话来进行分析和解释。等式是等号前后两边的数字在数值上相同,但是6+7=13,而13≠17,所以6+7<17不是等式,而12×5=60是等式。通过反思能力来解释和分析所遇到的题型,就是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这两个等式辨别题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这种反思方法,那就是对所有问题都能用自己的思考来解答对错,出现错误时能发现错在哪里,答对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对的点在哪里。
        (三)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习惯是这个词带有一定色彩的词,意味着形成习惯的人日复一日地坚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的坚持。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时候,也要不断坚持在课程设计上,多为学生准备日常性的学习内容,对于同一个重难点问题保证有21天的持续性讲授,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提到那一类型题,确保学生进行不断地反思。教师也要时常督促学生完成这些学习内容,因为学生时不时会在学习中存在懈怠心理,反思习惯的养成也就不会那么顺利。
        以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为例,教师讲授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基础知识,达成学生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教学目标。在课后习题部分,学生要自主判断有关知识的对错,有的学生在判断0.454545是否是循环小数时,判断错误,但是也没有发现错在哪里。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问答对的学生,来帮助答错的学生,教师则加以补充。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好反思日记,将错题整合到一起,整理成一个错题集,教师每周一收一次错题集,对错题整理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结语
        教师在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时候,得确保学生能够接收到这样一个教学信息,所以教师在教授学习内容上,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能融入课堂。在引导学生进行错题集的整理时,不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把这项任务完全当成家庭作业,要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其认识反思能力的魅力,认真对待这项任务,正面帮助学生培养其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38):96.
        【2】袁淑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 2019(13):32-33.
        【3】何冠东.小学高段数学学生反思性学习策略的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30):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