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策略探寻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张国娟
[导读] 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地理知识源自人们的现实生活。地理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可以有效地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融入地理课堂中,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张国娟
        德州市陵城区第四中学  253500
        摘要: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地理知识源自人们的现实生活。地理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可以有效地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融入地理课堂中,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地理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并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对地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策略探寻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元素;渗透策略
引言
        地理是初中阶段开设的新课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知识,大多感到无所适从。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适合地理学习。地理教师需要利用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地理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渗透,融入乡土地理文化,分析当地地理环境,精心设计生活化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传递给学生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
一、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对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其无论是地理课程,还是对学生都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从地理课程这一角度来看,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其能够更加突出地理教育的实用性。这主要是由于初中地理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均对生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如天气预报、地理方位等等。从学生这一角度来看,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其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会进一步激发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另外,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其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仍然墨守成规,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划重点、死记硬背成了部分教师的主要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案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而加大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难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另外,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方法,通过地理学习逐渐渗透地理学科素养,养成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策略
        (一)从生活知识中学地理
        “地理和生活密不可分”,地理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多数学生不知道。比如:音乐地理(区域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饮食地理(舌尖上的中国)、民俗地理(各地域、各民族的习俗不同)、医药地理(中医、西医、藏医、苗医)、旅游地理(CCTV走遍中国栏目)等等。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暂时没有兴趣,但他们或多或少对音乐、饮食、民俗、医药、旅游等其中的一项有兴趣。教师如果能把地理学科的学习和以上的内容联系起来不断的引导学生,学生的某一项兴趣必定能和地理学习联系起来,便会逐渐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例如:让学生根据地理课所学知识来解释“南拳北腿、南甘蔗北甜菜,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南米北面、东耕西牧”等生活现象,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地理就在生活中。地理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其周边世界的认识,挖掘隐藏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指导学牛利用本节知识和以住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新时期教师应革新自己的观念,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生活化,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

以初中地理中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课程为例,首先本节教学目标为分析气候影响的因素,其中包括地球运动、地形地势以及海陆分布等.简单的讲解下,学生很难记住,而将理论知识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树立全球观念,号召学生关心环境,并讲解具体的与气候相关的有趣案例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习题设计生活化,感知地理魅力
        将生活元素引入地理课程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授课环节,还可以延伸到课下的作业练习当中。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课下偏向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使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试能力。这种做法从短期时间来看确实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的长期发展来看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阻碍并且打击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在日常的地理练习当中也适当加入生活元素,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从繁重的题海当中解脱出来,充分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与魅力。这里以“地球的运动”课后习题的设置为例来说明,教师可以引用毛主席诗词《七律?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来提问学生:这句诗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可以找到科学依据,并进行适当地解释?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运动,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地理教师要积极组织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分析地理信息,构建地理模型,树立人与自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例如,在“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的分析。地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这三大方面对家乡环境进行调研。这是开展地理深度学习的好机会。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调研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在图书馆查阅资料、采访家中老人、走访当地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发展轨迹。随后,学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了解主要河流的长度、流经区域等,绘制家乡河流流域图;绘制当地地图,标注主要地形、海拔高度,以及当地海拔最高的一座山脉。这样,学生的自主调研和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地理教师可以把本节课学生绘制的家乡河流图、地形图收集起来,汇编为校本地理课程,为后续教学提供优质素材。
        (五)丰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形式
        丰富的生活化地理教学形式有助于提升地理教学的成效以及精准性和趣味性,不仅可以保证学生高效且积极地参与到初中地理教育活动中,还能保证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实现。基于此,初中地理教职人员就需要重点研究如何丰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形式。目前最为显著的丰富生活化教学形式的思路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学模式融合来完成。为此教师们可以以提升生活化教学模式趣味性为目的,将其与趣味教学模式融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将“教”与“玩”进行有效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所设计的游戏活动必须要符合实际,贴近生活。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必然会成为重点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各初中学校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本研究认为为促使初中地理教育走向生活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活实践素材的挖掘并丰富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创造生活化情景有进一步实现教学生活化,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限时生活进行观察,更应加强生活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从多角度出发,方能促使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亮伟.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242.
[2]陈逸如.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236.
[3]赵宗逵.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C]..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0.
[4]陈艳.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管窥[J].才智,2019(06):140.
[5]王庆锋.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研究[N].发展导报,2019-01-2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