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于雪梅
[导读] 素质教育下的核心素养不同于知识素养,它不仅包括了对知识方面的认知,还包括情感认识、基础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总的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认知和道德情感方面的认知
        于雪梅
        滕州育才中学277500
            
        摘要:素质教育下的核心素养不同于知识素养,它不仅包括了对知识方面的认知,还包括情感认识、基础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总的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认知和道德情感方面的认知,具体表现为知识底蕴、科学精神、探究精神、道德素养、法治精神、实践创新等六大基本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把核心素养的概念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是每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滞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课程教育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诸多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只关注教育目标的完成,没有切合学生实际来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削弱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重考试成绩,轻道德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育课程中属于副课,不属于重要课程,常常被学校和学生忽视。学校领导与教师认为,初中学生应以考试成绩分数为主。法律知识、法治意识等可以在高一级的学校学习。他们长期形成的这些观念思想,阻碍了提高学生的德育与法治素质,部分学生形成了高分,低人格的现状。从而使部分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三)忽视实践活动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学科实践中得到提升。但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没有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活动脱离,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匹配。为了保证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重视德育教育,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传达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信号,已开始在全国各级政府及学校中,形成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始逐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凸显学生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成为新课改的重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开展日常教学,通过与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必须强化用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展示案例,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等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独立思考、主动分析,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情感、素质,使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不断强化道德体验。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加课堂趣味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学习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固定、单一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以“关爱他人”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事例来传授理论知识,举出同学间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解决学习难题,以及学生帮助父母做饭、协助环卫工人推车等事例,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借助校园生活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校走廊边的经典道德事例、各个班级内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墙报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宣传,组织“国旗下演讲”,引导学生聆听道德与法治模范的先进事例,培育其道德内涵与法制观念。
        (三)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构造情境式高效课堂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彻底摒弃以往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为主,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更多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把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融合,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的亲朋好友入手,询问与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的问题。如你有几个知心朋友?为什么你认为他是你的知心朋友呢?没有朋友,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友谊对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提高师德素养,注重言传身教
        初中阶段的学生极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和感染,而老师和家长是学生一天学习生活中接触时间最长久的人,因此老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想要构建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老师就要在课上课下都注意言行举止,要始终要以平等、谦逊的心态与学生相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平等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正确文明用语等等优秀品质,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全方位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和道德修养。
        (五)理论联系实际,渗透情感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形势下,中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能有效防止中小学生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为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初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应该联系学生生活中接触的事物,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平等的身份,融洽的关系,活跃的氛围,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以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正确分析、认识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德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一方面,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综合素养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符合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核心素养是当前广大教育者普遍认同的教学理念,将其彻底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22):147+149.
[2]陈莹莹,刘亚玲,韩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50.
[3]孔琛.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58.
[4]付庆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9(33):91.
[5]杨振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策略思考[J].华夏教师,2019(24):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