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燕
新疆科信职业技术学院 830049
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需要经过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批改网的应用,先强调了批改网应用优势,然后详细分析了批改网的应用实践。以期利用批改网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写作;“零课时”;批改网
引言: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多学习辅助软件,批改网是一种在线作文批改系统,能够对学生的作文实时批改评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问题,并辅助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批改网有突出优势,可减轻教师工作量,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一、批改网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批改网系统设计能够智能化批改学生的作文,自动补充写作语料,让学生从中积累语句,自动点评也节约了教师批改的时间。教师可进行补充修改,提高了教师批改效率。在线咨询功能也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随时沟通,学生可通过留言向教师提问,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重要意义。批改网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给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沟通平台,教师能够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问题[1]。学生能够得到教师一对一指导,积累写作经验和知识,有效提高写作能力。批改网能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学生能够使用批改网查询资料,积累写作知识。教师可随时使用批改网,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二、批改网的高职英语写作“零课时”教学实践
“零课时”是指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后,学生自己安排写作时间,在规定期限内提交作文。教师使用批改网进行批改,将批改和改正的过程放在批改网进行,必要时在课堂上对学生写作问题进行总结和针对性指导。
(一)准备阶段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专业背景选择适合学生联系的写作题目。高职院校英语教研组可针对专业和年纪建立写作练习题库,为后续写作训练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教师可每10d布置一篇写作任务,5d进行批改和反馈,每个月布置两次写作任务。写作任务的安排要循序渐进,从简至难,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避免一开始安排难度过高的写作,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学生写作训练造成负面影响。选定写作题目后,要清楚标注写作要求,叮嘱学生注意搜集写作资料,切忌直接写作。教师可通过线上渠道或者课堂上布置写作任务,讲解写作要求。教师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分享写作思路,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从而为写作做好准备。
(二)写作阶段
教师发布写作任务后,由学生进行写作,在10d内完成写作任务,将文章上传至批改网上。学生拿到题目后需要收集相关资料,避免像考试一样快速完成作文,未经仔细思考和调查,无法达到培养写作能力的目的。学生初稿要达到结构完整,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过渡句和主题句明确[2]。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可布置自我介绍主题的写作任务,学生先要选择一个旅游场地,查询旅游背景资料。查阅网络上的优秀作品,明确自己所写内容的关键点,包括名字、电话、性格特点、导游流程等内容,获得提纲。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上传至批改网。
(三)修改阶段
修改阶段是写作教学的重要阶段,批改网系统能够实时评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学生通过查看评价和批改意见,了解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其中发现自己无法理解的意见,或者不会修改的地方,可直接在批改网上向教师留言。教师看到留言后,可进行一对一指导,讲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修改后,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批改网是基于智能算法的评分系统,教师仍然可以查看学生的作文,进行进一步修改,避免程序化的评分,造成学生作为的同质化。
(四)反馈阶段
在反馈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批改网的意见和学生的问题,整理出常见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同时了解学生对于批改网的意见,持续性改进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互评,在批改网上查阅同学的作文,进行留言评价,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度,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自己在写作上的不足。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学生更清楚自己写作水平的不足,逐渐提高其写作能力。同时批改网自动批改系统为教师减轻了工作量,能够针对性研究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进而集中讲解,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难题,需要经过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才能让学生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因此教师要积极使用先进的软件平台,在课堂之外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能够得到写作指导,在写作训练中发展写作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黎.写作智能辅助软件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批改网”软件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366-367.
[2]李红梅.基于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