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李芳
[导读]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李芳
        四川省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思,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中职阶段英语课程任务之一。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而且制定了具体的内容标准。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文化意识任务的提出标志着中职英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一、注意语用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现将语言与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语用差异列举如下:(1)称呼。称呼习惯方面,中西方有很大不同。英美国家常称呼男士“Mr.”,女士“Miss”,这些称呼与姓氏相连。“Sir”和“Madam”既不与姓相连也不与名相连,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林老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显得亲切,自然。如在教材中出现“Good morning, teacher”,“teacher”如果用来直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而应该说“Good morning, teacher(Teacher Lin)”。(2)表示关心。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多大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美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所以在交际中,要避免问一些关心式的问题,例如: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你每月赚多少钱?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涉及个人隐私,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3)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常常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常谦虚地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不是很好的小礼物给别人。又如,在别人赞美自己送的礼物很漂亮时,中国人也习惯说“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

而这样的回答外国人会觉得“难道是我的表扬不真诚吗”?因此在教学中,应教学生听到英美人的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二、创设文化语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具体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时间,地点,语题,交际双方的情感和个性,社会角色及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语言练习中,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文化语境。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各技能训练,也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西方背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语言和文化的熏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小游戏,赏析歌曲,笑话等;也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开展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性的课堂交际。例如:在讲有关打招呼的用语“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时,应让学生懂得不同问候语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时的时空语境。如,可设置这样的情景,在外地旅游时偶然遇到一位老朋友Mary,这时打招呼就可以用“Hi, Mary! Nice to see you!”如果学生用“Nice to meet you!”就不合适,这句话是用在与对方初次见面时。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技能的训练,也在真实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三、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培养中职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利用好现有教材,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在各项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比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不能忽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词汇隐性的文化信息。以单词“drugstore”为例,它和汉语中的“药店”并不完全相同。在美语中,“drugstore”除了卖药之外,还可以兼售化妆品,胶卷,报纸,简易食品饮料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范围的不同。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听前围绕材料进行一定的文化铺垫,降低听力难度;或者对听力材料进行自己的挑选,补充或替换。如果一成不变的按照教材训练,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通过视频,原声对白,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体会异国的社会风貌。在口语教学上教师要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把对话放在具体的语用背景下,并有针对性的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问候,电话,赞美,讨论等这些不同的交际话题无不渗透着中西文化差异。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训练学生口语的机会传递文化信息。同样,在语法教学环节,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没法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其实不尽如此。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语法体系的独特性。汉语讲求意合,以表达思想,情感为主;英语讲求形合,注重形式联系。英语阅读训练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英语文化和语言习惯的过程。阅读技巧的提高也是建立在对文章文化背景理解的基础上。因此,英语教师不仅应训练中职生的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猜词等,同样也必须将培养文化意思和技巧训练相结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