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晖
四川省仪陇县永乐中学 637662
摘要:现阶段,随着绿色理念的推行,低碳环保备受社会关注,已成为全球热点话题。若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则必须以低碳环保为基础。树立环保意识,付诸低碳实践,是当下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也是全球人类一致努力的方向。初中教学阶段树立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低碳行为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初中生物教学是向学生渗透低碳环保意识行为的重要科目,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满足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符合新课改教学目标,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低碳环保良好习惯。本文从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出发,提出低碳环保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学;生物教学;低碳环保;渗透
科技的迅猛发展,实现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社会发展越来越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低碳环保已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在取得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做到环境资源的节约与保护。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内容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紧密联系,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生活案例,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意识。
一、渗透日常教学课堂
从初中生物学知识课本内容看,其中不乏关于低碳环保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认识到该内容与学生树立低碳环保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知识拓展和案例融合,让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养成低炭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
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文内容为例,因本课内容是初中生物学的初期学习内容,在促进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方面起着扎实根基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该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理念渗透,为学生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奠定基础。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对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总结,让学生明白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生活环境之中,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存因素影响,进而指出生物圈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提出环境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小麦田示意图,思考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因素,让学生认识到小麦的生长与阳光、土壤等非生物因素,以及麦蚜,杂草等生物因素均有关,让学生了解到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向学生展示沙漠、森林、草原分布图,让学生认识到温度水分对植物生长所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生存,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长;组织学生讨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如沙尘暴、泥石流出现的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排放废气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到了生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低碳环保的必要性。课后,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关爱生物,保护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生存。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素养。
二、联系身边生活实际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教学案例和身边事例,深刻理解低碳环保的必要性,形成环保理念,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坚持绿色发展。
比如在教学“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以森林、天空、湖水为角度,自主能动的收集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通过课堂汇报,学生会认识到人类对森林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洪水、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人类工地道路施工扬尘,构成了沙漠豹的元凶,导致了空气混浊、农田沃土被破坏、作物减产等环境问题;人类大量排放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垃圾固体污染物,造成了水体缺氧、鱼虾死亡、恶性循环等环境问题。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破坏生态环境实力的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类与生物圈的紧密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保护环境意识,有效施行低碳环保理念。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初中生物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更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提高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这便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之外,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强化低碳环保理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将解决环境问题落实到实处,确保低碳环保教学成效取得实质进展。
1.开展社会调查
生物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是课前活动的必备环节,社会调查有利于学生切身感知到环境问题,意识到低碳环保实施的刻不容缓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状况出发,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在此情况下,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学生环保意识被激发,并能够自主能动提出风力发电、垃圾分类、废物利用、植树造林等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同时扎实学生的低碳环保理念根基,强化学生的保护环境理念。
2.参加公益活动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参加公益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有趣的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让学生在课外之余,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实践中来,这不仅为学生尽早融入、适应社会奠定根基,也为学生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实现与社会共同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低碳环保公益活动中去,通过开展节能减塑、整治环境卫生、举办环保展览、绿色植树等形式,唤起社会公民环保意识,让学生和群众都能够做到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3.深入低碳环保工作
新课改推行下,生物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能力,更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新课改教学要求出发,将教学知识内容与低碳环保工作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深入到低碳环保工作中去,感受到低碳环保的意义与推行现状,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生物学教学知识内容,更充分的体会到低碳环保推行的价值,拓展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环境问题解决能力,
结束语
经济与社会的稳健发展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低碳环保已成为现阶段科学发展理念下的必要举措。而初中生物教学作为宣传环保意识的必要教学科目,实现低碳环保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刻不容缓。生物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低碳环保意识相融合,促进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实现生物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郭云月.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 000(007):0145-0145.
【2】朱广成. 低碳环保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求知导刊, 2019, 000(045):29-30.
【3】万长征. 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观念渗透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 012(02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