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清
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364200
实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多年以来,给美术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还时有孩子语惊四座的真知灼见。但经过反思与思考,让我们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现象〕这是一节综合探索课《我们的动物乐园》(广东版第二册)。老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制作各种野生动物,设计参与动物乐园的故事表演活动方案。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但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分析〕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美术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合作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美术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被越来越广泛地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对策〕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有一个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1)营造氛围,激励合作学习的兴趣。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小组合作之前一定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2)建立机制,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二、交流:仅有表达是不够的
〔现象〕老师说:“这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回答?”孩子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勇敢地”走向了老师。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小“顽皮”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就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高见。
〔分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也是必要的。如果不会倾听又怎能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对策〕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把训练倾听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让学生做到:一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二要耐心,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三是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做到有选择地接受。
“说”、“听”、“思”应当并重,相互促进。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
三、评价:需鼓励,也需客观
〔现象〕这是一年级的一节美术课,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媒体中的鱼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鱼?”一生答:“三角形的鱼!”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为他鼓掌!”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也就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扬起成功的风帆。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可是赞赏也应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长此以往也许就会“迷失了自我”!
〔对策〕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关键就是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理念,努力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从操作层面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孩子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另一方面,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地进行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因为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光彩耀眼,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的指正下才更具魅力。
四、目标:终点不是问题的解决
〔现象〕下课前老师总是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当学生问答:“没有了”。老师就释然了……
〔分析〕“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目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的天性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保护这种“热情”,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用美术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蕴藏其中的美术问题,并主动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对策〕有一位教授指出:“问题能力在于学生,问题在于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另外,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应该更为重要。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
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迈开了改革的步伐。只要能处理好学习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在实践中思考,并且思考着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一起伴着“新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