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邓琳
[导读] 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和教育相结合的学科,融合了其两方面的精华,将教育心理学融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打造高效课堂的作用。

        邓琳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和教育相结合的学科,融合了其两方面的精华,将教育心理学融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打造高效课堂的作用。相反,如果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育心理学来进行研究和解决,能够不断地完善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教育心理学正确地运用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心理趋向,为学生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积极心理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高职院校课堂;价值及应用研究
引言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教育心理学融入教学过程中更是体现出教学实践水平的重要检验方式。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应该积极地将教育心理学进行与学校各个方面有效结合,加快推进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高职院校同时也要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积极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让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中绽放出魅力的花朵,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以赛里格曼等人为代表提出的理论,它重点强调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在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关注的不仅仅是解决同学们的困扰,更要关注学生们本身具有的特质,将其放大,鼓励学生做得更好,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醒积极认知
        积极心理学重在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挖掘其潜在优势,肯定学生的品行以及作为,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自我学习,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这一环节中,并不是引导同学们盲目自信,而是通过一种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出现困难,也要引导学生认知这是一种自然状况,应该理性认知,将不好的条件进行转化,将其视作一种优势。这些积极因素的调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人格的养成。
        (二)创造积极环境
        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本身具备一些优良的本质和品德,但这些优秀品德的彰显需要环境的支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培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赏识教育显得尤为关键,赏识教育能够发现每一位同学身上的优点,进而鼓励他们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合理应用赏识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能够激活学生本身具备的积极的种子,进而挖掘其优势,使其释放出能量。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1.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思维封闭
        面对发展契机,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应意识到新媒体的价值并积极研发,这样才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从外在因素出发,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的认知将会发生改变,新媒体也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捷途径,高职院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而果断采用新媒体思维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从内在因素出发,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资源丰富等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若妥善处理好这些信息,将其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发展必然会有积极影响。实际上,虽然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意识到新媒体的价值,但未能进行深入分析,缺乏对新媒体的认知,未能有效转化新媒体的教育价值。有些工作者即便利用新媒体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但没有迎合新媒体的冲击,导致难以发挥出新媒体的价值,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理念上必须发生积极转变。

除此之外,思维封闭也是影响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有些工作者会对新媒持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传统的心理课堂已经能够轻松应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殊不知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心理问题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2.缺乏合适载体,导致整体效果较差
        高职院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线课程与活动载体普及不够全面,甚至还存在开展不积极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合适的载体,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果较差,难以发挥出新媒体的价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没有考虑到学生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的实际情况,未能运用多载体进行相互组合与优化补充,没有依托于载体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三、积极心理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积极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学的融合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善,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强调实践应用的练习,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将教育心理学无形地融入进去。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育心学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研究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用积极的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听课率
        虽然第一印象不是一直正确,但却最鲜明、最牢固,并决定着双方以后的交往进程是否顺利。因此,营造积极心理环境的第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教师要利用好每学期的第一次课或每节课的前几分钟。为了吸引观众目光,提高收视率,媒体制作人形成了一个策略,就是尽可能提前播报动人心魄的内容,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同理,教师每节课的开始方式通常可以预示其是否能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借鉴媒体行业的做法,每学期的第一次课尽可能地传递正能量、讲解简单易懂的内容,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力,此后每节课都以一种积极、乐观、鼓舞人心的形式开始,激励全体学生。人是社会化的生物,彼此之间会相互模仿,学生因此会对教师的积极情绪进行同样积极的回应。第一次课教师既可以感谢学生准时来到教室,也可以对迟到的学生善意地说:“你看起来很帅气啊!准时上课的你一定更有魅力!”事实证明,如果学生联想到积极的事情,就会为这节课投入更多的精力,并觉得这种投入非常值得;如果教师带着消极情绪或压力开始第一次课,这种负能量就会传递给学生,致使其今后很难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能量。
        (二)及时表达感恩,鼓励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营造积极心理环境的第三个重要策略就是每节课结束时,教师要向全体学生鞠躬致谢。这个环节非常有意义。吸引力法则里写道,凡是你表达感谢的事物都会越来越多。教师感谢学生耐心听课时,学生是非常高兴的。虽然自己有溜号的时候,但在某个时刻他们还是听了那么一点点,而教师因为学生听了那么一点点的课而表达感谢,这会鼓励学生在下次课时增加听课的时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积极心理的建构需要多方面条件的培养,无论是学生本人、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为其付出一定的努力。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以及勇于战胜一切的决心,这些都和积极心理学密切相关。为此,学校应该致力于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优化课堂设计,促进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雨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类型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学刊,2019(20):98-101.
[2]杨晓红.对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721-723.
[3]何丽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南国博览,2019(09):90-91.
[4]张丽娜.积极心理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9.
[5]沈春静.积极心理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