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宇璐
南京市上元小学 211100
[摘要]在科学课的生命教育专题,传统课堂的体验观察形式单一、片面,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到生命变化的完整过程,无法洞察所需的真实环境;而在亲历的体验中,不但能学习到科学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喜欢科学,愿意探究,还能很好的贯穿多个学科,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思考真实的发生,培养科学思维于细微之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生命教育 主动探索 亲历
一、前言
三月中旬,科学课程进入了第二单元“我们来养蚕”,但是还没到养蚕的最适宜的时间段,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先给同学们介绍养蚕的注意点,借助图片了解蚕的一生经历的变化,到四月下旬~五月初再正式体验养蚕的过程。
二、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片断:
1、出示幼蚕图片。
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有过养蚕经验的同学能描述出他养蚕时的体会和观察到的现象,还有学生在以往养蚕时收集过这方面的资料,也算半个“养蚕高手”)
生:蚕宝宝喜欢吃桑叶,它的身体会发生变化,会吐丝、结茧,最后会变成蚕蛾。
对于不同的学生,对蚕的了解程度不同,部分同学对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可以究其深处,从细节观察入手,学会在细致的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描述各个阶段的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耐心观察、深入思考,反思质疑的能力。
2、讨论“关于养蚕有哪些感兴趣且可研究的问题?”
生1:蚕宝宝怎么蜕皮的?
生2:蚕宝宝会呼吸吗?
生3:为什么有时蚕会流出黄色的黏黏的东西?
……
这些可以由部分有养蚕经验的同学做初步解惑,也可在后续教学或亲历养蚕的过程中逐步了解。
【分析】
本教学片断存在的问题是将原本应该生动可感的养蚕过程,生搬入课堂,并不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这一教学目标无法落到实处。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5)]。学生的亲自体验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些课堂上听到的、记录的知识点能否内化成孩子的自我思考,还需要借助一些真实的体验,让观察带着生活的气息。“教是为了不教”、“从学会到会学”的改变,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可学之处。“生活即教育”,在亲历的体验中,不但能学习到科学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喜欢科学,愿意探究,还能很好的贯穿多个学科,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思考真实的发生,培养科学思维于细微之处。
蝴蝶一生的变化,和蚕的变化有许多相通之处,在第二单元第4课“养蚕经验交流会”中也有这一内容,学会联系和对比,并能归纳出这类昆虫的变化特点。在讲授“我们来养蚕”第1课时之后的周末,恰好有机会参加南京“百蝶缘生态发展中心”组织的“寻访春日精灵——中华虎凤蝶”活动,地点在南京紫金山。在参加之前,我们学校的孙老师对中华虎凤蝶有过研究,还成功养成一只中华虎凤蝶,并在上周末将它放飞。孙老师给我事先普及了些有关中华虎凤蝶的小知识,还提到了它的蜜源植物——紫堇。
“百闻不如一见”,带着期待的心情如期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多是以亲子游的形式,由家长领着孩子一同参与,由领队老师带领大家边走边叙述,普及了许多有关植物学的小知识。
课外教学片断1:
师:小朋友们看到这片紫色的花,这是虎凤蝶的蜜源植物——紫堇。
大家觉得它和其他花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描述紫堇的特点)
生:小小的,淡紫色的,尾部有翘起来的部分。
师:你们觉得中华虎凤蝶喜欢吃紫堇的哪个部分?用什么来吃?
生:猜测(老师引导其说一说推测的依据)
补充讲解:具有可以收卷的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为虹吸式的喙,不用时作螺旋状卷曲。
提醒:在观察时,不要踩到它,保护好中华虎凤蝶的蜜源植物。(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落实了“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教学目标)
课外教学片断2:
师:刚入山,就有一只中华虎凤蝶来迎接大家,刚刚又有一只从我们的身旁飞过。小朋友们今天真的非常的幸运。中华虎凤蝶的卵宝宝喜欢寄居在杜衡上,老师给大家找到一张图片,大家数一数,这片杜衡叶片上共有几颗卵宝宝?这些卵宝宝一定能全部活下来吗?
生:可能被天敌吃掉。
师:介绍中华虎凤蝶的寄主植物——杜衡。大家一起去找一找中华虎凤蝶的卵宝宝。
家长1:慢些走,不要踩到脚下的杜衡,可能卵就藏在下面。对它最好的保护,其实是不要去这些它可能产卵的地方,不去打扰它,不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家长言传身教)
家长2:山上有好多草药,徐霞客曾经肯定来采过。(给孩子普及徐霞客的故事)
师补充:中华虎凤蝶卵宝宝一生经历的从“卵-幼虫-蛹(蛹期约300天)-成虫”这一过程非常不容易,一代卵最终能存活下来的也为数不多。(学生在观察中意识到生命形成的不易,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
任务安排:拿出本子和笔,请将你刚才观察到的与中华虎凤蝶相关的画下来。
家长3:科学家的研究都是像这样,观察、记录下他看到的现象或者数据,再分析。(在活动中给孩子自然亲历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鼓励孩子动笔绘出之前所见)
【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想要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推动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想让学生在科学课上有所收获,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或者活动情境[ 张洁云.让学生学会科学观察[J].科学课,2011(5):10-11]。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虎凤蝶的蜜源植物、寄主植物以及它的卵宝宝,教师以绘出虎凤蝶一生的演变图为观察之后的小任务,养成孩子观察后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让科学观察真实有效的发生。
户外教学的体验,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留意生活,了解到一路上形形色色的植物,形成爱护自然的意识和主动探索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亲自观察到中华虎凤蝶的一生中两个阶段的变化(卵期和成虫期),初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也养成尊重生命、爱惜呵护生命的意识。一路上的体验和收获也很多,比如爬山时的坚持,亲子间的互动,同伴间的互助合作,观察时的耐心和安静的习惯,对小动物的爱护和不打扰,像科学家一样记录观察现象,这些良好的科学品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完全涵盖的。因此,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将两者更好的结合,会让孩子们的童年留下更多美好。
三、总结
1、科学课程的基础性
早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非常重要。以上的活动,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昆虫、植物的知识;通过蚕和蝴蝶一生的学习,初步运用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并运用这些来理解身边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合作和分享意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2、科学课程的实践性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亲历观察蝴蝶的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3、科学课程的综合性
了解蚕、蝴蝶的一生,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生命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综合知识和方法。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将学习内容和已有经验结合、动手和动脑结合、书本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理解自然和解决问题的结合,知道要保护好昆虫的生活环境,为其提供足够的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强调科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完整地言语描述能力、基础的绘画能力、推理能力、根据现象做出解释的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