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弋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一、摘要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临时监护人和农村小学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本文将着重从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缺失问题出发,着力研究其情感缺失的原因以及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二、关键词
情感教育;留守儿童;农村小学;教师素养
三、关于“情感教育”概念的定义
综合各类解释,笔者总结出“情感教育”的定义如下: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开展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处理好情感和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生活实践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表达感情。
四、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情感缺失问题
(一)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
相比于普通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采用消极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将不利的现状归结到自己身上。比如说,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来看望自己或教师在课上讲课没有注意到自己,他们会觉得是因为不喜欢自己,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不愿意和他人交往,对于事物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2]除了这种认知偏差外,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还表现在价值偏差上面。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不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很多留守儿童就会将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为打工挣钱,上课打盹睡觉甚至旷课玩耍,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4]
(二)容易情绪消极
由于缺乏本应该享有的父爱和母爱,这些留守儿童往往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就是情绪上的消极。根据相关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方面。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让他们不敢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对自己缺乏信心,最终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2]总的来说,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大致会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并且还会出现泛化现象。
(三)容易产生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一般指的是行为问题,障碍者的行为活动与他人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障碍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就是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农村留守儿童还有一些不当的行为,比如说遇事冲动或者退缩、不与人交流、性格变化比较明显、学习障碍比较严重等。
(四)多数留守儿童具有人格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
根据相关研究,超过一半的农村留守儿童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这些障碍包括任性、冷漠、内向、孤僻等。[2]从外在表现分类,这些人格障碍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攻击型人格,这种儿童情绪比较冲动,控制力弱,遇事容易激动,做出一些偏激的举止。另一种类型是畏缩型人格,这种类型的儿童表现为情绪冷漠、自卑、不愿意或者害怕与人交往。
五、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成因
(一)部分小学农村教师过度在意学生的成绩和班级升学率,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部分小学农村教师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在教学中无法进行情感教育。
(三)不同环境下的留守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问题,部分老师将其一概而论,忽略了学生问题的特殊性,导致情感教育成果不佳。
(四)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受教育水平较低或者年岁已高,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无法与学校教师进行关于学生内心情感发展变化的深层交流。
(五)农村小学教师与学生家庭联系不紧密,未能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导致情感教育效果欠佳。[4]
六、小学农村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和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经验和专业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并指导实践。
(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姜英杰、严燕在《留守儿童积极情感教育之对策》中提出留守儿童对这些负性情绪的认知差异,即认知共情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认知共情能力强的留守儿童能够理性思考自己对父母的思念,让这种思念转化成一种正向情感。深刻体验到父母为了生活表现出的勤劳、执着、不怕艰辛的优良品质,会发展积极自我概念和更坚毅的性格特征。[3]
可见,认知共情能力培养在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中必不可少。另外,情绪调控能力也是在自我控制等高级认知及元认知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情感教育中,“知”的培养是促进理性积极情感生成的关键。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留守儿童不仅可以亲近自然,重燃对生活的希望,还能增加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走出孤僻的阴影。学校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向留守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升。[5]
(四)教师在具体科目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梁健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中提出要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时渗透情感教育、利用教学手段强化情感、朗读教学融入情感和阅读教学深入情感。每一门具体学科与情感教学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若能将其引起重视并加以实施,就能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7]
(五)注重发展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直观性,做到以身作则。
粟春容在《浅议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指出: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因此,在情感教育上要注意具体、直观,切忌口头讲述。
另外,通过榜样和范例进行情感教育的效果也很好。教师本身就是榜样,一个关心且热爱学生的老师能够把蕴含在自己行动里的爱渗透到学生心中,并用它培育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家人的情感。[6]
(六)针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开展班队活动、春秋游等集体活动进行集体教育,使之感受到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情谊,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
(七)针对问题较为突出或特殊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进行家访、私下谈话、培养特长等方式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走出阴影,引导其拥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八)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在学生情绪低落时能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弥补其缺少父母陪伴的遗憾。
(九)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及父母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
教师要帮助代理监护人构建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父母做好情感教育弥补。父母可以和孩子对每周通电话的次数进行约定,使家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进而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5]学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视频通话。
七、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作为小学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着力解决留守儿童所缺失的情感问题。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孕育一代学子,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祖国所需要的新时代先进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定.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与学校的教育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李玲.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分析与教育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08):189-190.[3]崔映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甘肃教育,2019(02):25.
[3]姜英杰,严燕.留守儿童积极情感教育之对策[J].教育研究,2018,39(08):51-55+80.
[4]胡美玲.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调查与对策分析——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宝山镇小学留守儿童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8):32-33.
[5]韩兴润,杨发元,张家丽.正确应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出现的情感问题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187.
[6]何永校,郭垂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饥饿”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6):140-141.
[7]梁建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学周刊,2020(0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