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荣华
上海市崇明区堡镇小学 上海崇明 202157
案例背景:
2020年的新学期因“新型冠状病毒”的突袭而延期。在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本区教育系统要求学生下载“超星学习通”和“上海微校”两个平台,以便之后空中课堂的学习。
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的班上还有两位随班就读生。他们能否接受这一新的授课模式,是我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一大问题。疫情当前,为了让他们紧跟大部队的步伐,家长的配合和在家指导很重要。因此,我第一时间联系了班中两位随班就读生的家长。
案例一:
(随班就读生:小陈)
电话那头,小陈的母亲正因为孩子的身份证不在身边,无法登陆“上海微校”而着急。交谈中,又透露着对网课学习的焦虑。我宽慰她,登录“上海微校”的截止时间还有好几天,不用着急。另外,任何打破常规的新尝试有弊也必然有利,我们首先要有信心,孩子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可以视频连线我们各科老师,也能面对面为他解答。最后,我和小陈通了话:询问了他近阶段宅家的情绪、体育锻炼等情况。小陈虽然仍有点害羞,但我觉得他相比较于在学校回答问题反而自然了很多,不紧不慢地告诉我在家的学习和锻炼情况。
第二天,我再次电话给小陈,询问是否找到身份证,有没有登录相关平台。家长支支吾吾中,我了解了他们对于网上的操作不熟悉,登录了多次却并未成功。了解这个情况后,我和他尝试了视频连线。我一边讲解,一边指导家长帮着孩子一起登录了两个平台,熟悉操作流程。之后,一对一地开了直播间让孩子试着自己操作。虽然这个学习的过程很久,但好在小陈很配合也很乐意接受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而且跟我交谈时明显比学校找他谈话时轻松。这几次的电话和网络面对面,让我欣喜地发现了小陈的一些细微变化。家长眼见孩子情绪逐渐高涨也连声感谢,我也向“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又进了一步而高兴。
案列二:
(随班就读生:乐乐):
乐乐母亲她大大咧咧,与小陈母亲为了孩子线上学习发愁截然不同。当我打电话跟她说及时登录平台后,迟迟不见她回复“已登录”。我又担心乐乐还有两个姐姐,他们三个孩子到时候电视机和互动平台是否够用。我又一次联系了乐乐母亲,还没等我说完,她在电话里安慰起我来:“顾老师,没事,一会我让乐乐姐姐帮他都弄好。我两个闺女都会弄,你放心。”我一听,心里隐隐担忧:三个孩子不在一个年级,收看的频道不一样、互动的平台也不一样。现在都姐姐代劳了,正式上课时,乐乐自己不会弄,不还要影响姐姐上课嘛!我把这一顾虑跟乐乐母亲一讲,她才恍然大悟!好在家里的电视机和手机等设备够用,硬件上没有问题。可她又对我讲的登录平台和互动平台的不同要点一窍不通,她只好把电话给了家里的闺女,让她听好传达。
挂断电话,我仍有些不放心。第一次试运行平台后,我直接联系乐乐。他自豪地告诉我,电视机自己平时经常开,操作起来一点也不难,只要在遥控器上按89就可以收看我们四年级的频道了。不过互动平台还不是很熟悉。于是,我抽空一对一地跟他开了两次互动。同样发现乐乐和小陈一样,对于这一新的模式乐意接受。
案例分析:
随班就读学生是班集体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又不善与人交流,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班里这两位随班就读生母亲的态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她们都因为自己的孩子有些不足,往往有困难也不主动寻求他人帮助或告知老师,怕丢面子或给老师添麻烦。
案例中小陈的母亲就算这一类。受自身文化程度等原因影响,当她碰到上网登录平台频频失败,虽然心急如焚但也没有向身边人请教。即使老师询问时,也不好意思说不会,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当老师主动一步步地指导成功登录后,才如释重负。
案列中的乐乐,是其母亲生了两个女儿后如愿得子的。从小溺爱,加上乐乐的各方面接受能力不强,所以事事家人代劳。本案例中乐乐母亲虽没有表现出焦虑情绪,但是对于孩子学习的不重视也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一方面让她女儿帮儿子登录平台其实是对儿子自理能力的一种不自信;另外,她对于儿子学习方式的改变,没有及时做出回应,也是对儿子学习上的不自信,认为儿子学不了多少,所以无所谓。
之后,经过我的提醒,她才觉得老师说的对,学都不学,怎么知道孩子学不了多少呢?自己的孩子应该跟别人一样,这就是上课,只是不用接送而已,不该区别对待,这才“临阵磨枪”。没想到,之后孩子是可以自己登录平台听课、互动的。这一发现也改变了她的一些想法。
而案例中的两个学生,相比较在学校面对面地交流,之所以在网上沟通更轻松、自然。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时,当着众人的面,不自信又羞涩的他们往往回答时要重复纠正好多次。这时,难免有个别学生等得不耐烦会催他们。即使是鼓励,心理敏感的他们也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更不敢有所表达。但当我跟他们一对一网上视频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被重视和被尊重。同时,他们看不到他人的反应,就没有原先的一些顾虑。加上对于新事物新尝试的新鲜感代替了往常的局促不安。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学习、沟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直渴望的,而今渴望成真了。
案例反思:
一、有效家校互动,增强家长信心,为随班生营造良好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亲密合作,为随班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本班这两个随班就读生的家庭因自身的缺陷,有意无意地隐藏了真实的需要,更不会主动请求他们觉得丢面子的帮助。我作为他们的老师,看破但没有说破,一定程度上维护他们的面子。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我甚至装傻充楞,让她们觉得老师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自己做不到没有什么难为情的。不伤自尊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才是真正有利的帮助。
其实,每个家长都有孩子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潜能等待被发现。随班就读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更渴望得到我们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相信:只要是真诚地交流,对方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我是善意的,更会由衷地感谢有这样“雁过无痕”的帮助。
二、酌情个别施教,激发学习兴趣,使随班生被动变为主动
或许在别人眼里,这是疫情当前不得不改变的一种上课方式。但对于随班就读生来说,这种改变只会让他们的学习更被动。而提前施教的“私人订制”值得一试。与其在他们落后遇到困难时再伸出援手,不如主动出击“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
实践证明,这两个孩子在熟悉的家里和我提前熟悉了各个平台的交流学习后,他们顺利地和大家一起启航,自信心和兴趣也提高不少,受到了在学校里一样的常态化个别辅导。无形中,这样的授课反而对于随班就读生创造了一个特别的契机,好奇中有激发了上网交流的兴趣,使得原本在教室里不爱与人交流,甚至自卑的他们渐渐话多了起来,人也更开朗了。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本案例中的两个学生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他们接受能力有限,但是主动参与的学习的情绪一定是愉悦的,对他们来说收获还是不小的。
三、落实人人平等,尊重个体差异,促彼此和谐友好相处
疫情总会过去,最终我们又将重回校园。而对于随班就读生来说,面对集体课堂时,如何也能不尴尬又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他们自信心真正的体现。我也应该对于线上学习中捕捉到他们的改变和积极互动的信号,想办法和各科老师沟通、配合,让它延续到各个课堂上。同时,他们还需要得到同学们给予等待的时间和宽容。
“黄金无足色 白璧有微瑕”,随班就读生的教育教学不仅是一项需要相互理解、尊重、细致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来支撑,以及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有了理论上的提高、充实,再加上实践、改进,为任重而道远的特殊教育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顾荣华,1981年5月,女,汉,上海崇明,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小学德育。
2020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