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专业“三元融合,阶段递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郑金萍
[导读] 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应的国家政策法规也相继被制定出来。计算机专业作为院校专业设置中的重要组成,更加需要对校企协同育人体制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措施实现制度创建。
        郑金萍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摘要: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应的国家政策法规也相继被制定出来。计算机专业作为院校专业设置中的重要组成,更加需要对校企协同育人体制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措施实现制度创建。本文从计算机产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学校、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优质企业三主体共同育人,建立项目引领,学校、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协作,分阶段培养的“三元融合,阶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1+N”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形成企业技术进步驱动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达到产业技术与学校课程结构和内容标准的良性互动的最优化状态,并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路径

        网络时代学习渠道多元、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使得学校教育变革需要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计算机专业虽做出各种探索及尝试,但企业方面片面地认为企业追求的是效益,校企合作是院校单方面的需求,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人才发展战略与资源共享、企业形成产业化模式等问题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和企业双方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合作层次难以深入。只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合理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积极自主、自立地构建自己的学习,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职业岗位定位不明确
        当前,各行业存在着一个普遍且让人头痛的社会性问题,一边是学生就业率始终在低位徘徊,一边是用人单位很难招到急需的专业人才,两难并存看似矛盾,却存在着必然性并将长期存在,计算机人才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二)课程设置陈旧保守,与企业需求脱节
        计算机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的产物,同时计算机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现各学校在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时,因受理性分析主义理论的影响,缺乏企业的技术和智力支持,课程设置理性有余,实用性不足,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不匹配,课程内容服务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薄弱,学生素质、能力结构与一线需求衔接不紧密。
        (三)产教融合形式大于内容,效益不高,形式单一
        专业教学缺乏企业支持,不能把企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产品更新要素渗透到课程里面来。
        (四)师资结构、素质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短,近年毕业的高技能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大多选择在企业工作,学校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导致学校缺乏高技能师资,培养出来的学生实战能力差。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设计思路
        (一)成立以学校、企业、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为主的教学团队
        通过企校企合作,利用各自资源和条件优势,整合培训机构及企业的师资与学校教师分阶段授课,提高学校教师的技能水平与行业管理经验,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实现技能培养与理论教学相融通,增加双方合作的深度及广度,合作办学进入良性循环。
        (二)制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企业典型产品开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构建融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用企业的生产实际引领教学。从生产任务入手,按连续递进的方式设计每学期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使之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设计并落实每个阶段可进行的企业典型生产任务,校企合作共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优质企业、培训机构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的机制,进而在管理体制、运营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
        (三)建设校内智能设备实训基地
        通过企校企合作,利用各自资源和条件优势,整合培训机构及企业的师资与学校教师分阶段授课,提高学校教师的技能水平与行业管理经验,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实现技能培养与理论教学相融通,增加双方合作的深度及广度,合作办学进入良性循环。
        (四)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建立健全校、企、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一)建立“三元融合,阶段递进”的“三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优质企业三方合作,学生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企业专家校内集中授课,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融合期,缩小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图1 “三元融合、阶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企业典型产品开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坚持“立足一个企业、面向整个行业”的原则,明晰计算机产业发展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动态趋势,按照知识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能力训练与提升课程划分,制定专业课程体系中每学期的企业典型产品生产研发计划,设置与学期课程紧密联系的企业实践环节,校企统筹安排教学与生产,共同组织、管理与考核,构建基于企业典型产品开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技能实用的课程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
        
        
        
        
        
        
图2 企业典型产品开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三)建立“校企协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以“内培、外聘、优化、提高”和“不能为我有,但可为我用”的基本思路,实现从注重学历为主向注重具备实践经验的真才实学过渡,开展“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学校+企业(行业)”双专业带头人的制度,是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最好路径,为专业教学与企业工作过程的全面接轨提供理论指导。并把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植入课堂教学中,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学生专业发展要素和企业职场工作情景紧密融合,实现“教学相长、产教融合”。
        (四)通过构建“1+1+N”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有效地借助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的高水平教师资源和丰富的企业岗位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软”对接,把师资及企业技术引入课堂,解决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硬对接,缩短乃至消除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和培养期。构建学校一个专业、对接一个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联合N家计算机企业为框架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图4 多元评价体系
        本项目紧密围绕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和现实需要,将与企业共同设计、组织实施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平台,课程改革为根本,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实施等环节实现企校企三主体多要素融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行业产业新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 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15-57-59.
[2]赵德强.中职学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7,05:34-36.
[3]孙丽娟.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7,02:49-50.
作者简介
郑金萍,山东安丘人,硕士。高级电子商务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指导教师,齐鲁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