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波娜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内容摘要:新冠疫情掀起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并持续引发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等各领域的危机。疫情体现了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发挥制度优势,坚守公共卫生安全;积极发展内需,保障经济安全;引领舆情导向,净化网络安全等各种措施保障全领域安全,获得抗疫胜利,促进国家发展。
关键词:新冠疫情 非传统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2015年比尔·盖茨在TED演讲中提到“如果有什么东西在未来几十年里可以杀掉上千万人,那更可能是个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战争,不是导弹,而是微生物。”几年后,新冠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验证了比尔·盖茨当初的担忧。公共卫生安全是基于非传统视角的国家安全,也是未来最有可能在短时间打破世界现有秩序的重大威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突发疫情使人们意识到下一场战争可能不在炮火中,而在我们看不到硝烟的战场——非传统安全领域。
一、非传统安全的概念
非传统安全一个相对于传统安全的概念,是指在非军事、政治和外交等新安全领域中的全球安全、国家安全和人的安全通过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而形成的不受任何形式的危险、威胁、侵害和误导的外在状态和形式及内在主体感受。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分析了非传统安全的新情况:“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非传统安全”一词开始出现在党的正式报告中。
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深化了国家安全的观念,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包括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核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资源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除了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其他全都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可见在传统的国家安全领域之外,非传统安全以综合性、跨国性、不确定性、突发性、动态性等为特点,错综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得不好很有可能转化为传统安全危机,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未来要“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
二、新冠疫情凸显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多国智库报告指出疫情将导致世界经济将走向大衰退,“它所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基辛格)。
中国将在后疫情时代承受更大的国际压力,非传统安全将受到更大挑战。此次疫情凸显了中国世界经济枢纽的地位,也让全世界认识到全产业链的重要性,疫情过后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倾向。美国一定会加快实施对华经济和技术脱钩,首先从高科技产业开始,此前全力打压华为这样的中国新兴高科技企业代表只是美国经济脱钩的第一步。美国、日本等国高调宣扬从中国撤厂撤资,目的就是坐实中国经济衰退的舆论环境,打击投资人的信心。
网络舆论安全上。非传统战争的第一战肯定是在网络战场。疫情发生以来,美国从总统到媒体,有组织、有预谋地全面抹黑中国。从一开始的中国崩溃论,到经济衰退论,继而到企业逃华论,挑起中西方对立情绪。
在信息安全领域,美国中央情报局攻击组织(APT-C-39)对中国关键领域进行了长达十一年的网络渗透攻击。中国航空航天、科研机构、石油行业、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政府机构等多个单位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攻击。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印度等境外黑客更是多次对中国大量网络安全设备及网站实施网络攻击。
疫情同样凸显了塑造文化安全的紧迫性,可以说正是疫情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个小小的口罩就能带来的安全,却被西方反智主义者盖上“不自由”、“没人权”的帽子。政客罔顾民众生命安全,将口罩文化和意识形态挂钩,仇中、反中思维无所不用其极。同时国内也有类似方方这样的作家撰写不尽不实的“听说文”,充满臆想和无端的偏见,利用自己的文化影响在国内撕裂民意,在国际上唱衰中国。可见文化安全首先要确保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指导思想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消除负面文化或者说劣质文化的影响,疫情凸显了维护意识形态领域中文化主导权的重要性。
疫情发生以来,WHO和世界各国呼吁全世界携手抗击疫情,美国却坚持“美国优先”,不断抨击、甩锅和威胁中国及WHO,甚至将WHO193个成员国的诉求置之不理,威胁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可以说美国作为世界老大,给全世界联合起来抗击疫情带了一个很坏的头。利用疫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虽然不敢在军事上直接挑衅,但绕过传统安全,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小动作不断,且具有有组织、全领域、纵深化的倾向。
三、后疫情时代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
疫情爆发超过半年,中国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处在疫情的风暴中,部分国家甚至连拐点都未到来。基辛格曾说“即便疫情过去,世界也不会是之前的样子了。”疫情改变了以往世界格局的平衡,消解了中美互信的基础,大大加速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解构的进程,后疫情时代很有可能变成前争端时代。
后疫情时代,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但局部战争很有可能。局部战不一定体现在军事上,而更有可能会体现在经济战、外交战、网络战、科技战、信息战、舆论战、生态战及局部摩擦。疫情尤其凸显了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地位,很有可能成为危及非传统安全的突破口。
(一)发挥制度优势,坚守公共卫生安全
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安全将深刻影响世界安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和政府以极大的魄力果断处置,力挽狂澜,各省迅速启动一级响应,拯救了无数生命。如果说这场巨大的危机有其重要的价值,那最大的价值就是疫情凝聚了全国民心,14亿人一个声音、一个目标,这在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代表文化的欧美是不可想像的。
疫情过后,国家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迅速成为网络热词,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国人的中国政府在整体抗议乏力的世界大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疫情正像一次大考,验证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定了中国人民走中国热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仍要坚持牢抓意识形态,发挥制度优势。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定公共卫生安全“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凝练“人民抗疫模式”。中国之所以能迅速取得抗疫战争的胜利,与党和政府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社区、村镇、行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阻击作用是离不开的。
(二)积极发展内需,保障经济安全
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各国不管是从增长驱动还是经济安全角度,在鼓励制造业回归,逆全球化、去中国化趋势已显现,并最终会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但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也难以在短期内发生逆转性的变化。
中国应充分利用好这不长的窗口期,做好准备,保障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安全:
一是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
过去几十年欧美国家得益于中国世界工厂的存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疫情一来,各国关闭国境,仓促之间无法生产足够的抗疫物资,整个经济链条也被切断,这对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借鉴。疫情期间,正是完备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打赢抗疫战争,并迅速复产复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研发创新的持续投入,吸引尖端人才,发挥企业创新精神,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才能重塑国际分工体系,跻身高技术含量产业区间,使中国从国际产业链中的“躯干国家”转变为“头脑国家”;
二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拓展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已居全球第二水平,增长速度快、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整体发展非常健康平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政府及时补上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发展关系到民生问题的领域,提供政策支持,推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为保障民生提供发展基础和经济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养老市场、中产阶级市场、中西部市场,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拉动内需。只要我们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适时发放电子消费券,释放消费需求,这既是拉动内需,盘活市场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对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都不无裨益。
三是对中小企业托底扶持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疫情期间连续数月的停工停产已经对中小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资金流压力;国外疫情肆虐,订单取消,对外贸型中小企业更是灭顶之灾。各级政府应从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提供稳定优质的金融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市场秩序等各方面提供托底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就是促进更多就业,需要来自公共政策在税收减免、金融资金等方面的进一步帮扶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 四是转变思路,调整第三产业结构
疫情重塑产业格局,对全球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以往春节档最热门的影视娱乐、旅游住宿、餐饮行业包括线下教育培训等行业遭受重创,而医疗产业、线上教育、生鲜配送、视频网站等迎来爆发机遇。面对疫情,第三产业变者生,不变死的规律已经显现。以“新基建”即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鼓励服务业根据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扩大对需求端的支持,打造核心竞争力是第三产业救亡图存的道路。找准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契机,促进消费理念向高端化、个性化转型,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健康、有品味的生活服务,积极发展社群经济。第三产业如能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对接巨大的投资热风和消费需求,将极大程度上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成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的支撑点。
(三)引领舆情导向,净化网络安全
网络战,是信息社会战争的主要阵地。相较于传统舆论的单向传递,信息社会的舆论呈现多点反馈、爆点隐蔽的特点,很难预测群体对热点事件的真实关注点,参与者匿名隐蔽,并在一定程度上结成同盟形成落网群体,群体一旦形成,理性被削弱、情绪被激化,舆情呈现众声喧嚣、排山倒海的特点。
1.中国声音缺席世界舞台不利于非传统安全
疫情以来,中国主动与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国共享疫情信息,并为全球几十个国家派遣医护专家,提供医疗物资,体现了大国担当。但西方国家很多政客却利用网络舆论一次次发起对中国的攻讦。据调查,疫情发生后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情感的人数比例已经上升呈历史新高。而国内民众对美国的负面感受,也随着美国总统一次次在公开场合对中国进行甩锅而升至顶点。与欧美政客娴熟的网络舆论操控手段相比,中国在舆论战中处于劣势,在世界几大舆论平台上声音不响。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中央党校进修的时候曾提出“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央,但手中尚不完全掌握麦克风,时常处于有理说不出、有声传不开的尴尬境地。”造成这一局面最大的原因是中国在世界主流媒体上没有一席之地,西方长期妖魔化中国的基调下,真实的声音很难被听见和被重视。同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的杰出成绩相比,互联网话语权的高位不在中国手中,这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显著薄弱点,事实上造成了我国政府在舆论战中长期处于接招应架的境地,中国动辄得咎,似乎在国际上真相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成为西方疫情处置不力、转嫁舆论情绪的出口。
“推特总统”特朗普极其善于利用社交网络,后者不但助其登上总统宝座,而且成为他内政外交政策上重要的舆论试水输出口。特朗普总统曾在一天内连发140条推特,一半在推卸责任,一半在自我吹嘘,这种一国元首“不务正业”的行为在中国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在美国,他却利用仰八脚效应,竖起“有缺点的能人而不是完美的领导者”人设,拉近了总统与群众心理距离的身份。推特具有即时性、非官方的特点,因此尽管在常识和理性上漏洞百出,特朗普仍然成功打造出“亲民、坦率、幽默”牌,为自己吸纳了很多粉丝。这也许跟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符,但利用网络平台迅速反应、主动出击、试探舆情,竖起鲜明的政府官员的人格特性,增加曝光率提高民众接受度,美国在引领舆情方面还是有其独到之处。
2. 提高互联网中国影响力,营造舆情安全
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要让中国声音能传遍世界,让世界乐于倾听中国,必须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这不仅是维护中国现实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需要。
外要拓宽舆论平台。舆论战中战士不能缺位,传递中国声音、维护中国利益是信息社会中国战力的直接体现。我们要提高做牌意识,先发制人,主动抓热点话题,打通合乎互联网规则的信息传播通道,加强议题设置,必要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时充分利用好Facebook(脸谱)、Twitter(推特)、YouTube和Instagram这样的海外大型社交网络平台,这是传递中国气象,展现中国风采的重要窗口。
内要优化网络舆论。优化国内网络舆论的重点是“法治、及时、透明”,对热点话题的有技巧回应很考验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遏制、回避和冷处理并不会阻止舆情发酵,只会在公民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回应迅速、处置公正就能满足群众诉求。官V的坦诚、幽默、自黑都是吸粉的行为,平时积累正面形象,在舆情关键时刻能发挥重要作用。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部分人的认知,打破了西方社会的完美神话,提升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主观幸福感。中国政府“少说多做”的务实风格、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尤其是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极大获得了中国人民的心理认同,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民意基础坚实,社会主流声音排斥挑起民意割裂、破坏执政基础、别有用心的引导。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只要能做到“法治、及时、透明”,就能赢得群众理解。
结论: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有充分的交流机会,也充满了动荡、敌意和剧变,疫情以其来势汹汹警告世界,国家安全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域概念,各国都应构建全域安全理念。单向度维持军事、外交或政治安全,都只是个脆弱的巨人,唯有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共同视阈下,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组织抗疫联盟,一个国家才能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八风不动,化危为机。作为最早发现疫情的“吹哨国”,中国正是基于重视非传统安全的国家安全观,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并率先取得抗疫的胜利。
参考文献
[1]赵准.非传统安全视阈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探析[J].人民论坛,2020(Z1)
[2]余潇枫.非传统安全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程桂龙、谢俊.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重庆社会科学,2020(04)
[4]赵佳寅.多方发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J].人民论坛,2019(09)
[5]赵欢春.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非传统转向”[J]. 江西社会科学,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