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精准化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21期   作者:谢艳丽
[导读] 精准化的理念,是应对日益细分的市场用人需求、日益多元的学生发展需求、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需求而提出。通过研究指导我们的就业工作,从而实现就业工作目标精准、过程精准、结果精准和保障精准,

        谢艳丽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精准化的理念,是应对日益细分的市场用人需求、日益多元的学生发展需求、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需求而提出。通过研究指导我们的就业工作,从而实现就业工作目标精准、过程精准、结果精准和保障精准,为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理论研究及具体实践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进一步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新时代;精准化;就业帮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背景下,党和国家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毋庸置疑,要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精准化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精准化的必要性
        2015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这是教育部首次针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精准化”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思路。2016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201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强化精准服务”,2017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优化就业精准服务”。所以,高校应该树立“精准化”就业工作理念,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全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化目标是在的宏观背景下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社会发展需求、学生群体需求、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工作自身发展改革需求交融互动,精准就业就是应对这三股需求的有效手段。一是日益细分的市场用人,需求要求专业准确的人才供给。二是日益多元的学生发展,需求要求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三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需求更加高效的供需匹配。
        二、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精准化现状分析
        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融入更多的主动性和执行力,进一步厘清思路、强化效果、构建体系,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显著的方式,在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精准化上下功夫。从内容上来讲,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包括精准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精准构建就业指引体系、精准构建就业帮扶体系和精准构建就业考核体系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和程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精准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首先,是就业信息供求双方不对称。就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毕业生中,用人单位的供求信息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同时,还受就业工作师资队伍力量不强,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信息搜集来源不广等因素的限制。
        其次,是就业市场人岗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市场选人标准不再唯“学历论”,而是向重能力转变,招聘面试过程中,选拔手段越来越丰富、评判标准越来越科学,对学生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综合知识,尤其是学习、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还有就业指导主动性不强,个性化不足,出现用人单位“招工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温度差”现象。


        最后,是就业帮扶机制建设不完善。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就业工作中应该大力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就业困难的帮扶工作关系到高校就业工作的全局,是就业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三、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精准服务的实施路径。
        一是就业工作方向要精准。各高校要精准解读政策和要求,精准制定工作计划,精准就业工作方向。要精准解读国务院文件精神和中央部门、地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学习,并梳理政策重点和具体要求,还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就业工作计划,坚持“政策导向”与“问题导向”,确定工作重点、难点,抓住痛点、关键点,做到精准发力。
        二是就业工作开展要精准。高校要找准就业工作着力点,建立健全精准就业服务机制,明确目标,统筹资源,加大资金支持和人员保障,调动学校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新需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就业信息掌握要精准。高校要开展毕业生资源信息全面调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要及时准确了解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详细记录毕业生求职地域、意愿、薪水等就业意向。高校还要准确掌握工作地点、单位性质、学历要求、招聘条件等招聘信息,建立大学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
        四是就业平台对接要精准。高校要着力做好就业招聘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工作,牢牢抓住“供”和“需”、“校内”和“校外”两头,把就业大数据进行科学细致的整理分析,将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与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进行比对,智能化匹配专业、学历、地域等关键信息,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推送符合要求的求职信息,同步推进,精准对接。
        五是就业信息推送要精准。高校积极构建“互联网+精准就业”新模式,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丰富精准对接的服务内容。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求职需求和意愿,精准推送相应的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和差异化。高校要充分利用就业网、手机短信、就业APP、微信等渠道,广泛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还要指定专门团队或者人员专门负责服务平台的维护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求职信息,做到定期维护、适时更新、即时统计。
        六是就业帮扶工作要精准。高校要重点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心理问题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等群体,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精准岗位信息推送,做到精准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还要进一步实施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持续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精准就业理念是立足于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方向,同时具有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较为广泛的理论依据。努力促进毕业生精准化就业,是应对日益细分的市场用人需求、日益多元的学生发展需求、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需求而提出的。在今后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要让就业工作目标精准、过程精准、结果精准和保障精准,为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理论研究及具体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高校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佳慧,吕婷.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精准指导模式探索[J].时代教育,2016(3).
        [2]王美丽.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6(6):84-88.
姓名?:谢艳丽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4年4月
民族:汉
籍贯:河南漯河
现任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职称:讲师
学位/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务:科长
研究的方向: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