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刘祥云 孟婷婷
[导读]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

        刘祥云  孟婷婷
        安徽省淮北市龙湖实验幼儿园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徐楼中心幼儿园
        摘  要: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多智能的全面开发。它任凭成人推动幼儿超越自然发展,违背儿童天性,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却成了“小学化”的幼儿园,并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级部门多次发文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出台相应措施纠正“小学化”现象,但屡禁不止。
        关键词:幼儿园 ; “小学化” ;  问题  ;策略;
        引  言:
        人才日益竞争的今天,幼儿园“小学化”越发严重并屡禁不止,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直接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幼儿园的“小学化”的现象急需治理。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严禁幼儿园“小学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关注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需求。它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及体验。
二、幼儿园“小学化”的表现
        尽管主管部门多次发文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各地也是陆续出台相应措施,但是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仍以不同形式存在着。
        1.教育目标、内容小学化
        有的幼儿园确定的目标为一学期认识多少汉字,学习多少拼音、会背多少诗歌、会算多少道题等,这决定了他们的教育内容为:汉语拼音、识字、计算等小学课程。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陕西教育》曾发布一份数据,显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等五省区被调查的133所公、民办幼儿园中,100%存在增加小学化课程的现象。具体来说,133所幼儿园都开设了拼音课程;82所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程;96所幼儿园开设了识字写字课程;还有部分幼儿园开设了电脑、写字、珠心算等课程。[李丹丹:《教育部: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拼音、识字、英语等小学课程》《经济日报》,2018年7月16日。]这种现象在北京也很普遍,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离开幼儿园,为上小学做准备,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出现“空巢”现象,班上孩子八成去了学前班。[同上。]
        2.教育方式、方法小学化
        有的幼儿园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教学方法主要是小学化的教师讲解演示。幼儿园没有游戏,更没有幼儿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的学习探究活动。
        3.环境布置小学化
        笔者去过很多乡镇幼儿园,所见、所闻让我痛心:很多幼儿园桌椅板凳是小学化的摆放模式,教室里除了桌子、椅子就是孩子。没有活动区角,也没有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缺乏激发幼儿探究兴趣、自主游戏的教育环境。2017年有媒体援引一组数据披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西部五个国家级贫困县442所幼儿园做的调研显示,从桌椅摆放和教室布置、作息制度以及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来看,大约2/3的幼儿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小学化倾向”。[同上]
        4.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完善,评价方式小学化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者不了解、不尊重学前教育规律,容易做出功利的判断。有教育专家的调查显示:很多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幼儿园为了保证生源满足家长愿望,多用机械填鸭方式,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虽然这种做法牺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一二年级考试分数高,这个显性指数非常吸引家长。而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习兴趣是隐性的,会被家长忽视。家长们还更多关注横向评价,忽略个体差异;关注教师评价忽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这些都促进了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
三、 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之所以越来越严重,是因为:
1.高考制度的影响,重智育的思想在我国依然很严重,导致从幼儿园就开始过于看重结果。
        一些小学举行小学一年级入学考试,题目之难,难到考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辨认和书写以及二十以内的加减法。
2.家长急功近利,望子成龙心太切,缺乏科学育儿观
        我国自古就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传统,很多家长无法接受游戏作为幼儿的学习方式,他们认为游戏就是玩,会荒废孩子的学业。相当一部分家长都想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强,有“恨不得把小学的知识全部在幼儿园里教完”的“抢跑”心态。在他们看来,孩子在幼儿园就会拼音、计算、会写字,是很有 “面子”的事。有教育专家的调查显示:很多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于是,孩子们在一岁内开始认字,三岁内开始学外语,不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5岁不到就千方百计送去读学前班甚至一年级。
3.幼儿园办园理念存在问题
        一些幼儿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用“轻松上一年级”的理念迎合家长,他们以读、写、算为主要活动内容,拿识字、学拼音等小学化的东西吸引家长, 吸引大批孩子入园。
4.教师、园长观念陈旧
        一些幼儿园老师甚至园长是小学转岗老师,他们观念落后,而且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了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他们认为幼儿园就是要提前学拼音、计算,为一年级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由于班额大,工作任务重,他们没有精力开展游戏活动,更不愿意在寓教于乐上下功夫。
四、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适应幼儿的天性,不利于幼儿自然成长及身心发展,短时间看学到了知识,但是对幼儿日后的成长并无益处,反而导致其长期发展受阻。
1.影响大脑平衡发育
        0-6岁是幼儿大脑神经系统快速发育时期,比较脆弱。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己和周围事物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过早灌输超纲的学习内容,强制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刺激到大脑的保护机制,影响大脑的平衡发育。


2.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根据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早期需要通过操作实际物体来理解、探究事物,逐渐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并借助这些形象进行思维。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6-7岁的时候)的幼儿才具备抽象的符号化学习的能力,即进行文字书写、利用数字符号进行计算的能力,但此时的幼儿仍然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即小学低年级阶段符号化的学习依然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帮助他们进行抽象的符号化的思维和运算,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更需要依赖具体事物以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理解。因此,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违背了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因为他们还没有达到能够理解这些抽象符号的学习阶段。强迫幼儿学习小学课程,不仅没有尊重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剥夺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权利。幼儿会对内容繁杂的知识感到迷茫和困惑,产生挫败感,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形成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加上老师、家长的抱怨,这些都会导致幼儿厌学情绪的产生。
3.阻碍孩子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是不断探索与发现的阶段,幼儿是基于自己丰富的体验去感受、去判断的,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知识和道理,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教育只是辅助。幼儿园“小学化”的内容和方式,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能力范围,而且既定观念束缚了幼儿的思想和思维。幼儿园“小学化”没有幼儿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的学习探究活动,丧失了幼儿创新的机会,从而阻碍幼儿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
        幼儿园“小学化”背离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父母会片面的认为孩子学不会、记不住、写不好,是因为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贪玩”。家长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强制孩子学习的做法,使幼儿小小年龄就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下,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同时,使幼儿对生活和生命都失去了积极的感受,失去了乐趣的意义。幼儿享受亲情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被以“爱”的名义无情的占用,也不利于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五、适合幼儿需要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根据苏格拉底“产婆术”(又称“问答式教学法”)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知识绝非他人所能传授而是学生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的。美国的教育界深受“产婆术”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但高等教育世界领先,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再看我国的学生基础很扎实,超前的学习和训练使得学生学习能力超乎寻常,但中国的科学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整体不高。这也提醒我们:我们超前、超强的学习并没有那么有效。
        我们应给幼儿最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早期教育方案应当适应幼儿的需要,而不应该要求幼儿通过调整自己以适应某种特定的教育方案的要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强制幼儿在幼儿园就适应“小学化”的教育方案,这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顺序性,对幼儿有害无益。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周围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而不仅仅是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或者培养某项技能。
         “去小学化”并不是不教不学知识,而是要回归符合幼儿的“知识打开方式”——游戏。6岁前的孩子,游戏是他们认知世界、探索学习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具体的、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才是幼儿最需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不仅要游戏,还要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观察与发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迅速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关键是给孩子持续的学习和超越的能力,没有这些,即使赢得了起跑线,也会输掉整个童年甚至终生的幸福。幼儿的教育要遵循幼儿的天性,为幼儿终生的可持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中华人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9月。]。幼儿园里最活跃、贪玩的孩子,到了小学也是学习最积极的学生。上世纪70年代德国一项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比较了50个以游戏为主导的幼儿园和50个以学习为主导的幼儿园。研究人员一直跟踪到小学4年级,来自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在所衡量的各个方面——身体、情绪、社会和智力——都优越于学习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Joan  Almon著,吴 蓓译:《The Vital Role of Play in Childhood》吴 蓓,吴蓓的麦田新浪博客2016年9月27日。 ]。所以,幼儿园应该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六、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1.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
        知识上“抢跑”的孩子,优势只是暂时的,最终领先的还是那些学习习惯好、学习兴趣浓的孩子。所以幼儿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等为入学做准备。大班下学期可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让幼儿提前了解和体验小学生活,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提高孩子学习主动性。
2.小学坚持“零起点”教育
        做好入学准备不仅是幼儿园的工作,还需要小学的积极参与配合。鼓励小学参与支持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切实落实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坚持实施“零起点”教育。[中华人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 宣传月活动的通知》,2019年5月5日。]
        禾苗需要雨水,但暴风雨也会把它摧毁;幼芽需要阳光,但曝晒会使之枯萎,天性亦如此。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但他们有自己内在生命发展的动力,有自己的主动发展的规律。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的天性,使其拥有成长和学习的深层力量源泉。我们应该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地发展,成为有终身学习乐趣的、主动热情的、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2]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虞永平:《幼儿教育与幼儿幸福——对幼儿教育的一种反思》,幼儿教育2000年第4期。
        [4]李立新,胡耀岗,李艳丽,马晓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与建议》,《教育探索》2014年第3期。
        [5]吴龙:《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6]索长清,姚伟:《文化价值观视角下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探析》,《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