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独具匠心的导入点亮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 叶娇
[导读]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也叫开讲

        叶娇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十六小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也叫开讲,是一门学问,是师生凭借教材进行的最初信息交流。它犹如古人所说的是一篇文章的“凤头”,它象令人捧腹的相声的开场,也象妙语连珠的说书人的起讲。教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设计好课堂导入,在“导”字上下工夫,研究“导”的艺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小学语文
        
        同是一篇课文,有的老师只须独具匠心的开场,就能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住学生。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开讲艺术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导入的基调把握得准确、恰当,那么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因此,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为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语文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故事导入,激活课堂
        兴趣是学习的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课文中,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来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
        例如,我在教《将相和》一文时,先动情地给学生们讲“和氏璧”的故事来导入新课。通过听故事,学生们在心目中对“秦王”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的导入,我觉得既调动了学生学文夯实了情感基础,又利于学生进入学习课文的高潮。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导入的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最好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二、观察图画,进入角色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多部分课文配有插图,它是课文内容的生动体现。课文中的精美的画面,会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好奇。一般做法是在导入新课之前,让学生认真欣赏和仔细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诱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了解,效果特佳。
         我在教《飞天梦圆》一课时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先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在多媒体教室看课件)后谈话导入:同学们,这张照片上的人物你们都很熟悉吧,从图上还能看到什么呢?你知道这幅图记录的是一件什么大事呢?你们一定想知道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激动人心吧?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都认真地看着图,积极举手发言:图上是杨利伟叔叔,从图上还能看到有地球、火箭、发射架和飞船呢。我再进一步导入:那么课题中的“飞天”是什么意思呢?“圆梦”又是指什么?大家很想知道,那你们先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就会明白的。这时候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感觉这课的教学效果特好。学生们不但对“神舟五号”飞船了解了,还回忆了“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发射情况以及飞行员的了解,对太空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生们的强烈的求知欲。

我们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作为入文的教学手段,就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动旧知,新旧串连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例如我在教《新型玻璃》这一课是这样导入的: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旧启新、以故引新、温故知新,有时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地去学习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四、题目切入,触动心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统领全篇的作用。审题,就是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题入手,由题目切入,激发阅读兴趣。
        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就紧扣“题眼”,巧妙导入。上课开始,我佯装郑重地板书课题:“狼牙山五战士”。刚刚写完,全班学生一下子都嚷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老师,不是‘战士’,是‘壮士’。”……我故作吃惊的样子说:“我写错了吗?”只见学生们边说边拿起课本看了又看,我又半真半假地说:“壮士和战士不都是当兵打仗的?一个样嘛。”等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不一样,虽然壮士也是战士,但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是勇敢顽强的,不怕牺牲的战士。”我欣喜地说:“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壮’在哪里?”……这样破题入手,不但使学生了解这个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而且激发了阅读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课文的内容,一种深入学习课文的浓烈氛围已经形成。
         五、介绍背景,引起共鸣
        有些课文,由于成文年代较早,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陌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背景切入的优势就在于能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
        我在教《七律长征》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六十多年前,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历经十一个省,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溃敌人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达到陕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干部大会上,毛主席即席朗诵了这首《七律长征》。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渲染了气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凤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4期
2.丁佐祥;;课堂导入语言,你设计好了吗?——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1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