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丹
新疆博乐市第五师小学 833400
摘要:语文不仅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小学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情操,真正地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因此,加强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
关键词:核心素养观照;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对小学语文而言,核心素养要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增强语文语感的同时,提升朗读能力。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对文字内容进行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1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人才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仅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是不够的,还应将思想、品德、价值观及创新能力等纳入其中。这就促使我国教育水平要不断提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响应国家的号召,立足于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成长规律,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小学生正是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情感以及语文核心素养,能够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朗读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越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向“我爱读”转变。在有效的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都受到了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更为有效,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促进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2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2.1有效开展范读,感受朗读技巧
一是教师范读。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要教好学生必须确保自己有“一桶子水”,并注重朗读技巧的掌握和水平的提升。教师的范读被认为是朗读训练的最佳方式,范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示范,更在于读后的指导,如教师指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需要把握的技巧,让学生进行学习模仿,不断感受和内化。比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魏校长与少年周恩来的对话部分(课文第5—9自然段)进行朗读示范,读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清晰和坚定;读出魏校长“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的惊喜和期待;读出魏校长“有志者当效此生”的高兴和赞叹。而后教师重点围绕自己示范过程中把握的重点——人物情绪来进行讲解:人物的语言和情绪是紧密相关的,读不出情绪,不渗透情感,就读不出感觉。而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自我阅读,从而实现了以教师示范促进学生理解感受的教学效果。
二是多媒体范读。
“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数字化朗读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标准规范的朗读示范。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实现了由纸质文本向数字化音频阅读资源的转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文的范读,让多媒体范读成为朗读教学的得力助手。在实际运用中,数字化朗读的优势体现为:发音更标准、吐字更清晰,语速控制更到位,至于情绪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更是做到了极致。尤其是在语句的停顿方面,多媒体范读更是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普通话基础良好的语文教师也难以做到如此之规范。通过多媒体范读,学生能够获得最规范和标准的朗读示范,在模仿中不断掌握朗读技巧。
三是学生范读。通过在学生之中树立正确朗读的典范,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标杆并不断向其靠拢。班级中有不少学生热爱阅读,朗读水平较高,笔者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密切观察他们的表现并为其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笔者就让在这方面发音发得很标准的李同学和林同学分别进行示范;部分学生在朗读中情感不够充沛,笔者就让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的刘同学和郑同学给大家现场读一段。学生的范读能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经过朗读训练,也能读得这么好、这么标准,从而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同时这也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
2.2筛选朗读内容,培养读书习惯
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所能够掌握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浅显,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维和智力发展并不成熟,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在朗读的整体素材选择过程中,教师的决定,以及能够提供给学生进行拓展朗读的资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所选择的内容过于深奥,学生自身无法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那么,则很难明确作品的内涵,也不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利于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甚至会导致小学生对于拓展性朗读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语文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上的特点,找到一些浅显易懂具有趣味性的文章内容,让小学生真正的融入其中,朗读相关的文章。
2.3开展朗读竞赛,丰富教学活动
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提升不能单单依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有效朗读的习惯,强化朗读情感。我认为,教师可以考虑丰富朗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朗读体验,强化朗读综合能力。以朗读竞赛活动为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前对内容和情感进行推敲,把握朗读基调。在朗读竞赛中将“正确、流利、有感情”作为有效性的评判标准,评出朗读优秀的小组,激发学生朗读动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此外,在小组朗读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对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节奏等进行指导,在表演中进入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逐渐提升学生朗读水平,促进文学素养的培养。
2.4强化拓展阅读,以读促“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的拓展,通过各种途径引入各类阅读资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积累水平,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最终将学习方式落到文本朗读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朗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小王子》课外读物,分别安排学生朗读王子与狐狸、玫瑰花、科学家、商人、国王之间的对话,从不同人物视角感受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提升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强化课外阅读意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朗读教学中,首先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来提升教学水平,对朗读教学进行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从而构建具有自己独有风格的朗读教学体系,以此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生功.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87+90.
[2]裔琳.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J].文教资料,2019(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