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洁
(青岛博文小学)
摘 要:电子书包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采用教育智慧,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但在使用电子书包中,会存在理念偏差,滥用技术、错误的“机灌”练习等误区,需要深融技术、师生有效互动和合理分层练习加以解决,以期给一线教师启发,推动电子书包有效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电子书包;解决策略
一、使用中存在的误区
(一)理念偏差
电子书包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产物。一线教师探索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功能与资源,实现和数学课堂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数学学习方式。使用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课堂,其落脚点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电子书包的使用中,一线教师只顾盲目使用电子书包,每次要准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数学课例,最先想到的是:哪一章节适合使用电子书包来上课,而不是首先思考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电子书包的应用者把教学重心放在技术上,而不是专注于如何解决数学学科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完全脱离信息技术融合学科课堂的本意,形成“为技术而教”的理念偏差。
(二)师生交流不足
小学数学课堂的40分钟是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最好时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课堂的温度和深度。学生通过教师的授课神态看出学习内容的难易度。教师通过学生的神态可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使用电子书包,师生面对面交流减少,浓厚的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气氛消失。例如:教师提出问题,时常运用“抢答”功能,启动抢答界面,学生专注于按平板电脑得以抢到答题机会。抢到机会的同学很愉悦,抢不到会顿时失落,出现推卸机器“不争气”的情绪,他们只关注问题是不是被抢到,不是关注问题本身。
如遇到抛出问题后,举手的学生多,无法抉择谁来回答,教师就会启动“随机抽取”的界面,随机决定,数学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如果抛出一个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的数学问题,教师期待班级中等层次的孩子来作答,全班同学再一起帮助他完善答案,大家共同成长,而用“随机抽取”的功能却达不到此效果。盲目过度地借助电子书包上数学课,只重视“人机对话”的活动形式,而忽略课堂活动效果,学生忙于表面地参与活动,缺乏深度思考的心境。
(三)错误的“机灌”练习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存在着“灌输式”、“填鸭式”的弊病,在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的课堂中,这种方式仍然存在,课堂教学看起来热闹,却只是把“人灌”改成“机灌”。很多教师不考虑学生差距,从资源库中盲目选择习题推送给学生,学生收到习题后答题,系统就会直接判断答案对错,并给与正确答案,错误题目进入学生平板系统的“错题本”中,在不追究错题原因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改错,教师无从得知学生是否掌握。更何况“解决问题”这类需要学生更多思维过程的题型,不适合用电子书包推送题目。
二、解决策略
(一)深融技术,落实核心素养
树立数学学科理念,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电子书包仅是教学工具,并不是教学目的。数学课需要在技术使用频率上做“减法”,在技术使用质量上做“乘法”。由原来40分钟都在使用电子书包,变为一节课电子书包使用的总时长不超过15分钟。时间的缩短要求一线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堂中可以借助电子书包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课并不是所有课型都适合使用电子书包,需要智慧地做出判断。计算课型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来理解算理。例如: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漂亮的街心花坛”计算课型中借助“点子图”让学生理解23×12的算理。
以往课堂,学生在纸质版点子图上画出思考过程,分享的学生带着纸质版利用投影来实现展示。而电子书包的课堂我们将“纸质版点子图”变为“电子版点子图”,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手绘功能,画出10个23和2个23,拍照上传,教师在电脑屏幕上标注需要展示的学生姓名,学生展示环节,屏幕显示一目了然,省去教师巡视找展示学生的时间,让电子书包为达到数学教学目标而服务,用技术而教,在技术使用上精益求精。
(二)选择功能,实现有效互动
要改变人机交流带来课堂互动不足的局面,就应该寻找合理利用技术的方法,实现有效课堂互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中的“互评功能”实现生生互动。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休闲假日——解决问题”课题中,为解决买“1瓶矿泉水和1瓶果汁,一共需要多少元?”教师把做的又对又快的学生选为“小导师”,下发“导师卡”。学生用电子书包“互评功能”,查看同伴作业,并给与星级评价。同组内的“小学员”能够通过电子书包看到“小导师”给予的评价,并自我反思和纠正自己的答案,教师最后反馈。这样改变传统教学中能力强的学生在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时无事可做的局面,利用电子书包的互评功能,实现导生制的合作学习模式,以优带弱,适应每个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互评功能打破空间限制,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提高课堂作业的批改效率,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高效的课堂交流。
课下,利用电子书包“课外辅导”中的“问答空间” 专栏,学生进行个人提问,教师针对数学问题详细解答。实现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让学有不足和学有所长的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的空间。
(三)分层练习,实现梯度教学
利用分层练习,进行有效差异化教学。电子书包系统中,手动将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组。课堂准备三套不同的习题,同时发给三个不同的小组,每组同学做完相应的习题都可挑战其他两组的习题。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中,设计练习:
第一层:买了12本故事书,共用去48元,每本故事书多少元?
第二层:每本故事书4元,( ),每本故事书多少元?
第三层:每本故事书4元,填写下表,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本数(本) 2 3 4 5
总价(元)
第一层练习是考查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变式模型“总价÷数量=单价”解决问题。第二层练习不但要考查学生是否可以运用模型的变式“总价÷数量=单价”来解决问题,还考察学生用科学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量关系中缺少的是“总价”,只要表达出6本故事书一共多少元钱,问题迎刃而解,属于能力组学生完成的问题。第三层练习也属于单价、数量、总价的变式练习,体会单价一定,购买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同时发生变化,从而渗透函数思想。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层层递进,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得到提升。
师生共同努力,全面认识电子书包,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技术观,提升信息素养,理性应用新技术,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运朋.电子书包的使用误区及出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0):13-14.
[2]李勇.电子书包应用的误区与发展方向[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6):27-30.
[3]余胜泉.电子书包对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下)[J].人民教育,2014(5):35-39.
[4]郭文波.电子书包的核心价值及认识误区[J].教育技术,2014(5):85-87.
[5]宋艳梅.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