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班民族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马玉玲
[导读] 数学活动,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

        马玉玲
        乌鲁木齐市第二幼儿园830001

        数学活动,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现实中很难实现数学活动情境与幼儿情境式学习的融合。由此,本课题结合园本时间,采用文献、调查、案例、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小班民族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数学活动中情境问题两个理性维度,得出幼儿数学活动情境创设原则、引导幼儿数学活动中情境教学策略及其要求,并在有利于教师发展、幼儿发展和园本课程特色方面体现成果价值。

        关键词:情境教学   幼儿  数学教学
一、研究背景
1、情境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逐渐被关注
        在许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出现一种相对固定、单一的模式,如在数学活动的常态化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固定模式:出示材料——观察提问——教师演示过程——小结,这是一种教师教,幼儿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通常只是被动地在接受着知识,很显然,这种情况下幼儿已经不是活动的主体,没有思维、想象的空间,而是在“教师一问,幼儿一答”的模式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无意中已经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机会。
        教师把数学知识当作一种需要记忆的知识进行训练式教学,而不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来建构数学知识;教师往往关注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而忽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久而久之,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减退,享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情境教学符合幼儿园教学的规律
        幼儿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思维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主要是直观具体思维,因此他们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体验或教师的引导与探索来获得思维,因此他们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体验或教师的引导与探索来获得新知识与能力。而情境教学是以思维为核心、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或接近生活实际的各种情境来开展教学,有利于缩短教与学,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3、目前针对幼儿园情境教学在数学集体教育中的研究还不多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对情境教学理论的研究,也有其实践的研究;有对情境教学系统理论的研究,也有对其学科背景的研究……但是,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发现,目前数学教育与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幼儿的主体地位方面显得欠缺,没有很好地实现数学活动情境与幼儿情境式学习的融合,小班民族幼儿数学情境教育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成果:
(一)创设多样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幼儿数学探究兴趣
        情境的设置要适合小班民族幼儿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便于幼儿从多种角度探索、实践,并不只让幼儿获得知识,探求如何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数学情境包括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社会情境等。
        生活情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相近,幼儿接受知识的自觉程度就越高。在幼儿园里,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能接触到有关数学方面的内容,抓住这些内容,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并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能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自主互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能让幼儿解决生活时间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
        故事情境。幼儿与故事是分不开的,事实证明采用故事情境能有效地构建和谐愉悦的数学活动氛围,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在数学活动中将数学问题穿插其中,孩子们即听故事,又感悟数学,在轻松愉快中激起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目标。如:数学活动“好饿的小蛇(点数系列)”,以故事绘本《好饿的小蛇》引入,孩子们与教师有效互动,在帮小蛇吃水果的故事情境中,积累手口一致点数的经验。在“动一动,数一数”的活动中,同样利用绘本故事《从头到脚》中的故事情境,幼儿与教师从头到脚开始一边动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一边数数,锻炼幼儿的数感,与唱数的能力。


        游戏情境。游戏情境是幼儿主导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将枯燥的数学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幼儿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感受、体验、获得数学,增长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游戏《五只猴子吃香蕉》、《手指变变变》、《小西瓜、小西瓜》;角色游戏中也可以创设数学情境,娃娃家、点心店、菜店等等,让幼儿模仿不同的情境中的角色,讲数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幼儿在“蔬菜水果分类”、“数点心”等游戏过程中获得数学经验积累,建构数学知识。
        (二)投放适宜的数学材料,提高幼儿自主学习数学能力
        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自发地进行操作,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尤为重要,那么怎样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才是适宜的呢?
        生活性的材料。小班幼儿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秋天的树叶、各种各样的瓶盖儿、豆豆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吸管、铅笔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分类、图形认识、点数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情境性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富有情境性的活动材料更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快乐的情境性数学材料中学习。如在一一对应活动中投放“小鸡吃虫子”、“大象吃香蕉”“小猴吃桃子”、“小狗吃骨头”“小猫吃鱼”等情境让有掌握一一对应的关系。
        层次性的材料。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游戏材料设置中体现层次性,不同能力的幼儿可提供不同难度的游戏材料,而同一个幼儿来说,可以根据幼儿游戏的不同阶段选择游戏难度,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如:在5以内点数中,可投放3、4、5的点数材料。
        (三)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情境教学的要点
        1、让幼儿在情境中快乐学
        小班幼儿的专注力时间较短,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单一的活动形式不感兴趣,而生动有趣的游戏化情境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集体教学中凸显游戏化情境的创设,使严谨枯燥的数学互动趣味十足,让幼儿在情境的互动中操作材料,感受数学内容,达成数学目标。
        2、让幼儿在情境中自然地学
        在幼儿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数学影响的情境和实例,要善于利用一切数学教育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学习,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地气氛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多样的数学经验。
        结论
        整个课题研究中,教师不仅系统学习了情境教学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而且通过情境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的开展,不断探寻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从而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教学行为。有效促进了幼儿的情境数学学习,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有较大的气色,在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方面有较大气色,在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大气色。情境教学在小班民族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时间研究中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内容值得挖掘,坚信,踏实、上上的作风信念,将使我和孩子们慢慢走进有趣的数学世界,在科研中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