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孔瑞
[导读]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孔瑞
        山西省洪洞县第二中学校 041600
        摘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考试成绩不再成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否具有核心素养才是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先成人后成才”,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广博的学识,才会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
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使得我国教育事业遥遥领先其他发展中国家。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以及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教学内容时,也应该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但从教学成果上来看,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课堂内容。因此,学校与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法、懂法、用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利用教学工具,体现教学艺术,培养核心素养
        从现阶段的教学实际出发,可知探讨的教学工具,主要就是指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及网络平台或系统。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师可以营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而网络资源的应用,则主要是为了从网络平台上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教学创新思路与方法的启发,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网上交友新时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正面积极的方式,直接将网络平台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制作网络图片和课件,使学生体会到网络平台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并且可以在教师的监管下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体验网上交友的过程,了解到网络平台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再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角度入手,针对网络资源和平台做好应用中的利弊分析,让学生从实际的应用体验中获得更真实的感受,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认可。这种利用实物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教学核心素养的体现。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课堂
        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最终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德育素养,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也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而设定的,因此将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也是构建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做情绪的主人》就可以创设情境教学课堂,老师先将几类常见的基本情绪罗列出来,让学生对应在每一种情绪里举例。对于学生模糊不清的情绪,老师可以重点带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观看电影电视等方式多感官去感受。老师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讨论组和观察组,给每一个组别布置不同的任务,讨论组在讨论问题结束后要记录下刚才讨论时的感受和对其他人的评价,观察组要记录下讨论组在讨论时每个人的情绪变化和处置方法,两组相互交换意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这样,老师才能根据每个人的性格有针对性地教授情绪处理的方法,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3创设生活化教学活动
        生活化教学就是把生活实践和教学活动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立体的生活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教师可以参照课程标准来对讲解内容进行创新,运用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素材或者案例来丰富课堂内容。这样既可以把比较晦涩难懂的教材知识点与简单易懂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也能够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共同话题,学生也就会更加愿意和教师成为朋友,全心的投入学习当中,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交友的智慧》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在生活中是如何相处的。随后在讲解完教材内容后,让学生总结个人在交友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在今后的交友过程中应该坚持哪些原则才能够让友谊之树长青。
4灵活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也要灵活应用互联网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更好地推动学科知识的渗透与传播。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相关公众号,浏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还有一些社会头条和微博资讯等,借助对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然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师可以分阶段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培养学生自信”的章节中,教师可以实施阶段性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前期,教师可为学生树立自信心打基础。通过应用微课,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良好习惯。中期,教师可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为学生讲解该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后期,教师可建立起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意见的目标。在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中,教师可以顺利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逐步达到核心素养目的。
5家庭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家庭教育在学生未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氛围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引导,鼓励学生家长能够以身作则,进一步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家庭关系的处理水平,尊重未成年子女,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从各个层面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树立模范榜样形象,完善家庭道德实践的环境,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也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孝敬父母》时,教师要与学生父母做好沟通,要求父母在为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的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当中。并将家庭活动与德育教育进行适当融合,让孩子在与父母接触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意味,以及家人之间的血脉亲情。
6开展课外实践,培养核心素养
        长期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降低其课业成绩。因此,教师要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提升实践能力的追求。开展活动前,教师要了解与关注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与其沟通活动形式。在师生达成一致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实践活动的意义与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理论知识,使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更深入学生内心。在完成关于法律部分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搜集与知识相关的法律案例与相关条例,并开展“我是公正小法官”的活动,让各个小组结合所搜集的材料分享法律事例,展现其权威性、严肃性,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不断增强他们法律观念。在组织法制实践活动的同时,教师可将关注点转移到道德实践教育中,如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参加义工服务、走近革命先烈纪念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还可引导学生进入小区,给孤寡老人送温暖、清扫垃圾、清除小广告等。
结语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的研究学生个人心理变化,消除学生对于学习的距离感。经常鼓励学生去独立自主思考的问题,积极寻找合理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国纲.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
[2]李金龙.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00(023):133.
[3]陈彩霞.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新智慧,2019(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