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丁伟和
[导读]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丁伟和
        湖南岳阳市云溪区路口中心小学
        摘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正确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而良好价值观的养成、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现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要点。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德育教育都以理性教育为主,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本文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实施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字:小学;德育教育;情感教育

一、引言
        德育教育对学生良好品格养成、正确价值观形成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我国一直以来都将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德育教育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相应的要求。尤其是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道德观念缺失、价值观扭曲等问题都让德育教育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从学校层面来看,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以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主要内容,德育教育的形式也大多以“教-学”为主,重视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价值的情感认同感和体验。造成德育教育更多停留在教育层面,而没有将德育教育的实效发挥出来。而事实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更应该从理论传授、强制约束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摆脱出来,转而从情感角度引导学生建立对道德、品质、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充分的融合,以情感促德育,以德育促发展。
二、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现状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小开始。另一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判断力还是自控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从我国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从学校层面分析,很多学校并没有对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时有发生。从社会层面分析,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让大量负面信息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加上社会舆论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导向性作用,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德育教育过程中,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照本宣科,甚至完全依赖书本和教材,灌输式教学痕迹明显。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倾向于将书本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缺乏有效的引导,最终形成的局面就是学生“记住”了德育理论,却依然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重成绩轻德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德育教学投入不足,效果不佳[1]。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实施策略
(一)与学科融合,与生活融合
德育教育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更应该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从不同
学科、不同角度融入德育元素。比如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将数学家们那种对知识探索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坚毅品格的养成。语文学科中更是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元素,无论是古诗词的学习,还是名人故事,其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以情感交流促德育发展
        情感是维系人们关系的重要纽带,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情感的寄托,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离不开情感的融入。除了与家庭的情感交流外,学生更渴望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唤起学生对品德、对道德、对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交流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学生,多使用肯定、鼓励性的语言,注重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尤其对于那些平时与教师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又对德育教育存在一定排斥情绪的学生,教师更要加强与之沟通,帮助学生打开心结,从情感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帮助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形成[2]。
        (三)以实践促品质提升
        德育教育不是课堂里的教育、不是书本上的教育,更不是试卷上的教育,而是生活中的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换句话说,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地参与,才能让那些存在于书本和教材中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故事“活”起来,从而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认同感和共鸣,提高学生对正确道德行为的认知,让德育教育的作用真正的得以发挥。而实际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没有过多的约束和要求,因为,德育本身就隐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正确的引导,就能够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比如植树节的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小树成长的不易,进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劳动者的尊重、对环保、生态保护的意识,那么德育教育的作用就实现了。或者让学生在敬老院充当一天的志愿者,学会帮助他人、关爱他人,这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良好品质。此外,观看历史影片,提升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等这些深层次的德育教育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可以说,任何一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比起坐在课堂上的“德育学习”,所起到的效果都要大的多[3]。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更是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教育,而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德育教育是无法脱离于情感、现实生活而独立开展的。尤其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情感,更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情感的共鸣,才能产生思想的认同,才能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行为,才能让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发挥,这也是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帆. 小学德育中的情感体验教育策略分析与研究[J]. 中外交流, 2019, 026(040):226-227.
[2]黄建青. 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分析[J]. 求知导刊, 2018, 000(035):12-12.
[3]沈少珍. 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研究[J]. 神州(上旬刊), 2019, 000(014):69,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