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励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廖德
[导读] 激励教学法是指在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利用启发与提问的互动方式

        廖德
        (广东信宜中学 广东茂名 525200)
        摘要:激励教学法是指在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利用启发与提问的互动方式,采取直接表扬或间接表扬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以活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激励方法,能大幅度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甚至是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激励 体育教学 做法 创造性思维

        引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论创新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的关键在思维的活跃,在创造活动和创造力的开发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的结果,无论是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还是产生新的事物,都是思维的结果。因此,开发创造力的关键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方法,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添上一块垫脚石。

一、激励的分类和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励方法可分为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
  直接激励是指教师采用教学语言或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较快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并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
        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的方法,能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熏陶和培养学生产生和形成创造的意识和欲望,能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意识,提高思维效率能培养学生形成创造的优良品格,如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怕挫折和失败等等。综观历史长河,很多发明创造就是始于敢想敢做,和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百折不挠精神。

二、激励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时的具体做法

1.在教学中用“扩散性问题”来激励学生,从而激活学生思维
        关于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前人研究分为四种:判别性问题、叙述性问题、述理性问题和扩散性问题。①判别性问题。如:“他这样子做,对不对?”“是不是?”这种问题是没什么营养的,纯粹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齐声回答的精神状态和气氛②叙述性问题。如“是什么?”这种问题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完整的叙述性回答,基本上是教学内容的再现,凭的是记忆。③述理性问题。如“投篮前为什么要屈一下膝?”④扩散性问题。如:“屈膝有哪些作用?”“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种问题的回答,有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有一些是教学内容在应用过程中进行推理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要求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的设置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唯一的正确解法,而是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或解法。这种独创性的见解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它要求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来作出回答,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主要是通过扩散性问题来激励的。
         
        2.用思维过程的展示来激励学生,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显示思维的全过程呢?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述来完成。关键是讲什么?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主要是知识信息,讲做法,将教师或前人的思维结果,通过讲授注入学生的大脑。在实施创造教育时,教师所讲的重点是自己怎样想的?怎样思考的?主要不是讲思维的结果,而是讲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有看、听、做、讲几种形式,实践证明,看和听的思维效率最低,做的思维效率较高,讲的思维效率最高。讲的时候思维活动在高效率进行,并且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激励,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
        
3.用兴趣激励学生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体育教学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任务,创造性的激发是以兴趣为直接动力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获得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的状态下获得的,因此,要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的培养是在学生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人最佳状态,问题的设置应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这样学生每想出一个问题都能感受到一种无穷的乐趣,学习的兴趣就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在2018年,我教到一个女同学,平时她上体育兴趣缺缺。有一次做练习屈体前伸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平时不注意练习以致不达标。由于我了解到该女同学喜欢练瑜伽,屈体前伸做得毫不费劲,我就问她“你做得这么好,跟大伙分享一下是怎么做到的吧?”。一开始,她站出来二话不说腰一弯手一抱(脚踝),只是作了一个动作的展示。后来在同学们的抗议下,她就结合瑜伽的呼吸法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讲解和示范如何在一呼一吸当中慢慢将身体往前倾。当那少部分同学在她的指引下慢慢把腰往前倾时,该女同学尝试到了因自己的兴趣而带来的成就感,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上体育课,并且肯动脑动手去解决体育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从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实施因材施教。

4.用情感激励学生,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对学生在感情、情绪上的交流、影响和感染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国家倡导“快乐体育”。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用自己愉快的情感来营造快乐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有时教师一次极为亲切的眼神可以激励学生,而一次阴沉的脸色或者严厉的呵斥会使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进入抑制状态。

因此,教师应充分采用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眼光、及时鼓励等方法,通过感情上的传递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像前面提到的女同学,她一开始只是简单示范,大家的抗议让她变得有点不知所措,我就再给她打了一剂“强心剂”—— “仔细想想,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把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变成值得大家学习的经验。”她看着我鼓励的眼神和渴望的口吻,然后慢慢地边讲边示范了。当也讲解示范完,周围同学报以她热烈的掌声,我也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在教学中还可充分发挥学生相互之间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学生之间会产生思维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激励。自打这节课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有什么新的想法都敢拿出来分享,有时候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还能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用肯定某些学生的做法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他人的思维成果来激发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消除激励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所受到的抑制因素。

        前面讲到,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我们必须了解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并有意识地消除。
        
1.教师的消极语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和实践,不宜采用批评、训斥甚至是蔑视的口吻。当一个人被批评教育时,其思维活动会受到抑制。回答问题时本来就紧张了,若再被老师批评训斥,学生正在思考的头脑会变成一片空白,思维过程被迫中断。对此,笔者有切身的体会。有一次课堂中在讲解一个关键动作时被一学生多次讲话所打断,我当时很不悦地瞪了他一眼,并略带讽刺地说“你这么厉害你来示范”。那学生如我所料示范不出个所以然来,而我也由于这个小插曲把这个动作只作了简单的说明便让大家去练习了,课前备好的详细讲解被消极情绪抑制而忘记了,接下来的课堂氛围也因这句话变得紧张而沉闷。语言的影响力是极大的,鼓励性的语言能催人向上,消极的语言则可能将人踩进冰窟。即使学生回答不全面,甚至是错误,我们都应肯定其思维活动中合理、正确的地方,不能绝对的否定或批评,应尽可能多地用鼓励性的语言。当一个被鼓励被肯定,他才会更积极地思考,思维才能散发开去。
        
        2. 教师的权威和狭窄的胸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大海般的胸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说“凡物莫不相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数十名能生动活跃地进行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过程有很强的因人而异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活动都充满个性。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超越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应感到高兴并给予尊重,没必要强行地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入教师设定的路线,也不要有“我是老师,我是权威,听我的”这种想法。在创新匮乏的情况下,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顺序的前提下,我们不要用教师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几十个拥有独立思想的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接受教师的统一控制而被纳入同一轨道呢?教学中,学生提出或产生教师未能预期的,甚至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或解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正是学生进行积极创造性思维的成果的显示,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以教师的权威和狭窄的胸襟抑制了这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3.教师的急躁情绪。
        我们人有这也的思维习惯,当问题提出后,思维会马上活跃起来,但这时大多是记忆显现性思维的结果,此后如果继续积极思维,思维活动可能会出现第二个活跃期,而这时得到的则更可能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也就是说,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出现一前一后两个高潮。我们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突破第一个主要凭记忆的思维活跃期,进入第二个活跃期。但是局限于一节课40分钟,我们很多老师都急着不断地讲不断地讲,在课堂中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第二高潮的意识和耐心,往往在第一个思维活跃期开始显现出向低潮发展的迹象时,就中止学生的思维活动,结果正是将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期砍掉,使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受到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注意消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

     4.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细。
        我们知道,一个概念的内涵如果太细太具体的话,它的外延是很小的。譬如,如果我们将一样东西的内涵表述为:它是圆的,一般是用脚踢的,比赛的时候双方是11人。那么一般人都会猜出所讲的是足球,不会说是篮球。内涵详细了,外延就小了。但如果表述为:它是圆的,人们常常用它来做运动。那么答案就多了,可以是篮球、足球、排球,等等。这时相反,内涵笼统,外延就大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细、过小,要有较大的外延,避免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当问题的内涵越来越小的时候,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也就越来越困难,受到的抑制也就越来越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要多提扩散性问题。
        结束语
        “创新”是当下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要有创新的结果,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教师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我们应该从课堂做起,注重在体育教学过程采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文化科的学习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出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中关于“激励机制”的思考与尝试[J]. 孟庆芬.??学周刊. 2012(09)
        2.引入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潜能——例谈激励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J]. 朱浩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3. 激励理论研究[M]. 辽宁大学出版社 , 李春方著, 2004
        
        
         作者简介
         廖德,广东信宜中学,广东茂名,525200,一级教师,从事体育与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