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百色市第五中学 5330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质和法治素养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更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也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及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全面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已成为初中各学科教育者都在深入思考的课题。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全面育人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但从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较多老师都缺乏融入心理教育的意识及能力,只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灌输,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心理方面问题之时,便会缺少梳理、调整自我知识的意识及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一线教育者都在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之中,其价值十分的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端正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当学生的心理存在困惑之时,其学习及生活的兴趣会较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则可以改变此种不良的教学情况,端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态度,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与生活。第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能及时对学生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第三,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能够提升教育的创新性、全面性,自然能够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关注个体,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当前,较多初中生都在家庭的呵护下长大,由于他们很少经历挫折,所以心理素质十分的脆弱,抗打击能力较差,常出现受一点挫折便一蹶不起的情况。还有较多学生做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家长管教效果不理想,需要依赖老师的教育。
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完成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个体的关注,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其实施有效的教育。
具体而言,老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对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行为习惯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后续在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能及时对症下药。同时,老师还需要多抽出一些时间与学生沟通与互动,对学生们正在烦恼的事情进行了解,并对学生及时疏导和帮助。尤其是班级中那些心理素质欠佳和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对其格外关注,并对其进行帮助。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去关注和帮助学生,能取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借助课堂活动,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和自己的认知出现偏差有一定关系,如有些学生总是拿自己和一些比自己优秀的学生比较,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从而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还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家庭条件优于他人,便会妄自尊大,这些都是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我导致的,容易让学生滋生自负、自卑等不良情绪,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并具有客观看待自我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十分有利。
比如在教学《认识自己》之时,老师可以设计“你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你”实践活动,由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小组中每个人准备好四张小纸片,一张纸片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其他三张纸片写下其他成员的优缺点,都完成之后交换看,让学生们看下自己眼中和他人眼中自己的异同有哪些。在此次活动之中,那些自负学生会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自己印象中那么完美,也有很多缺点,而自卑的学生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自己印象中那么差,也有很多优点,从而促使学生们更好的保持自己的优点,并学习他人的优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之后,不仅能够具有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其心理会获得越来越健康的发展。
【总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变化,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教学职责,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实施及完善,逐渐实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学生才能够从心灵的孤岛中走出来,拥抱美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唐延秋,刘家龙.? 浅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6):67.
[2]张文学.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