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李国柱
[导读] 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教育

        李国柱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529500
        
        摘要: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对大专生的心理障碍尤为关注。只有全面分析当前大专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才能采取更加适合的教育对策,从而为大专生心理更加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专生 心理障碍 
        
        
        前言:除硕士生、本科生外,大专生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全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大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能为高校教育带来新思路,并不断挖掘大专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大专生提升心理综合素质和自我效能感,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1当前大专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
        1.1入学适应障碍
        大专生在入学后,心理、生活以及环境发生的变化较大。首先,他们在考入大学后心理和精神上会比较轻松、愉悦;其次,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求学,因为第一次远离父母和家乡,学习优越感缺乏、存在思乡煎熬、人际关系的重建、学习优越感的丧失等,使学生难以进入到新生活中,情绪消沉、心理失衡。
        1.2学习心理障碍
        大专生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对自我的要求也会逐渐放松。经常存有学不在深,一抄就灵;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等无所追求的消极心理。另外,大专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学习实效性较差,学习比较盲目,无法适应大学生研究式及自主学习的方式。
        1.3情感心理障碍
        大专生在青春萌发期,对异性的倾慕之情与好奇心较强,但是在爱情的伊甸园里,自认为成熟却不够成熟的少女和少男们想要把握好受的尺度较难,特别是没有妥当处理情感问题时,经常发生精神崩溃、情绪波动以及走上不归路的结局。
        1.4人际交往障碍
        作为大专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际交往是大专生踏入社会的第一个途径,在生活操练过程中才能获得人际交往的艺术。但是由于在中学时期,一些大专生过分关注学习,人际交往十分欠缺,导致其难以适应大学的新环境,在自身孤僻、内向以及胆怯的心理下,无法做到与同学、进行教师之间的主动相处,要么性格偏执,要么书呆气十足,人际关系也愈来愈紧张、微妙。
        1.5毕业恐惶障碍
        由于就业压力,快毕业的大专生整日恐惶不安,总是存在担心无法适应未来工作、找不到理想工作等心理,使得莘莘学子在过度的忧虑和担心下,失去了往日的骄傲和洒脱,已经被无尽的烦恼消耗殆尽。
        2大专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处理方案
        2.1充分挖掘积极心理因素,以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
        控制能力主要是指人类善于自我调节与支配的能力,其可以让人主动掌握自身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人一旦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其主观能动性就比较强,在无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能主动调控自身的行为,抑制冲动并抵制诱惑,做出正确的抉择。例如,教师可以多组织大专生参加一些体验活动,像“安全防卫”“信任摔背”等有趣的游戏,通过游戏不断传递健康、向上、乐观的积极因素,这样既能增加大专生之间的信任,培养大专生的自控能力,又能提高大专生的活动参与度,引导大专生恪守道德规范,最大限度保证教育效果。

当然,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也要正确了解大专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其个性、天赋,帮助其挖掘积极心理因素的同时,还能让大专生将个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潜移默化地转移至其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之中,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心理综合素质。
        2.2适当引入经典故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都是理论知识内容较多,大专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要想提高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增强教育课堂的乐趣,丰富教育课堂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经典、教育性强的故事,充分调动教育课堂的氛围,激发大专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大专生在愉悦的学习中获得积极心理因素,并形成良好的心态。例如,教师在教育“谦虚”这一优秀传统品德时,可在教育前先引入爱因斯坦的一些事迹:曾经有个人夸奖爱因斯坦学识广阔,而爱因斯坦为其画了一个大圆圈,大圆圈包含着一个小圆圈,然后对其说:“也许在物理学的领域中我会比你知道的多一些,就如同这一个小圆圈。但是,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无限的,小圆圈的周长则是有限的,即使能与外界接触,这个接触面也是非常小的,但是大圆圈却能接触更多外界的知识,了解自己所未知的东西还有更多,便会不断努力去探索世界和知识。”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爱因斯坦不会因为他人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反而认为自己还需更努力去探索未知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谦虚的表现。谦虚好学以及虚怀若谷的人便可以真正去容纳更多的真理、知识、学问,并逐渐完善自己,最终获得成功。”这时,教师再引出与“谦虚”相关的知识,大专生的感悟会更深刻。
        2.3重视正面引导教育工作并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教师在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中,还必须积极重视正面引导的教育工作,帮助大专生快速建立更强的自信心,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比如,教师可将文化教育、德育工作结合至心理辅导中,以此来提升大专生的道德品质修养以及综合文化素养,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良好公民。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和完善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体系,尤其是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心理辅导组织管理和心理活动体验、心理辅导等教育的综合评估。在教育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大专生做一些科学、合理的心理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不断完善相关评估体系并调整教育方案,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大专生的心理教育质量。
        2.4强化心理实践教育,加强大专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1)引导大专生积极参与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要有实际的场景活动,还要有虚拟的实践活动。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构建健康的心理品质,锻炼其心理素养,构建独特的心理感受,加强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团队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等,以此来帮助大专生提升心理素养。(2)把线上和线下心理教育相融合。在线上,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来帮助大专生处理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保护大专生的隐私安全,还可以让大专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时大专生在接受专业指导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心理问题存在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正确合理的运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3)家庭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需要自觉进行心理教育,提升自身素养。家长还要跟随时代的发展,积极和高校进行联系,学习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也要积极主动的收集相关的知识,构建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预防和解决大专生心理障碍问题,这些都是提升大专生心理素养的方式之一。
        结语:
        总之,大专生的心理障碍的预防、疏导与解除需要学校全方位、多渠道来实施,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相信通过全面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大专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定能得以切实的保证与实现。
        参考文献:
        [1]薛金法等.教育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曹中保,但汉礼.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01,(3):76-77
        [3]修稳君.大专生网络心理障碍透视及疏解[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31(02):81-84.
        [4]王超,刘福芳,张道明.大专生网络心理障碍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2):52-54.
        [5]黄宇婧,金栋昌.自我意识错位——大专生网络心理障碍成因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6(09):49-51+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