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甘肃政法大学
摘要:社会主义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初以共产主义建设为目标而开展的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占据的地位开始越来越重要。19世纪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掀起的浪潮十分巨大,而在我国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背景下,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各方面进行应用,随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涌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伟大且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积极建设,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指导作用。在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究越来越深入。
关键词:社会发展浪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方法审视
近年来,理论界开始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获取的研究进展也十分良好。在研究过程中的第一项成果是系统的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第二项研究成果则体现在系统化总结历史经验方面,这一环节虽然存在各不相同的观点及视角、切入点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总体角度来看,各方面较大共识的概括及阐述等已经基本形成;第三项研究成果主要是初步探究这一理论的中国化发展规律,为后续的深入探索提供参考依据。在研究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必然需要全面总结已有研究,借此确保后续深入探讨的方向等方面能够更加明确,同时在总结过程,应立足科学层面、从思想方法方面为出发点,进而审视以往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经验进行总结和吸取,保证全新生长点得以有效挖掘,支撑后续研究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深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侧重历史视角转向哲学思考
理论界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的切入点是以历史层面为主,并且往往会对历史思维方法的应用过于侧重,进而将相应的探讨及说明开展,虽然说之后也有逻辑性思考开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总体角度上的基本思维方式仍然是以历史层面为主,因此导致以往研究的过程中,有几个鲜明特征存在:第一,对这一理论的中国化发展过程各类思想及观点等出现时间顺序过于强调,可以说是完全以时间先后为依据、对发展情况进行说明,而其内在及逻辑联系等并未得到高度重视;第二,对中国化过于关注,简单来说就是更关注在我国革命及建设的实践过程、怎样普遍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等,而并未在当代化研究方面提高关注程度[1]。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上述问题产生,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因人们循序渐进认知事物而产生,其次与研究主体特征具有一定关系。
作为综合性课题之一的这一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应对历史及逻辑、哲学等多项思维的统一原则做到始终坚持。基于历史思维的应用,把这一理论的中国化历史发展进程再现出来,进而把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清晰说明。基于逻辑思维的应用,需要把发展过程提出的各种思想或理论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同时以一定逻辑为依据,将相应的体系构建出来。运用思想方法的哲学思维,其体现了思维的最高层次,首先其在历史及逻辑这两种思维中进行渗透,并且借助其自身具备的思想方法形式、对上述两种思维的科学性及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其次,能够运用思想方法,对历史及逻辑这两种思维和相应结论的合理性进行审视,借此把中国化发展的本质及规律等进一步揭示。由此可见,具有决定性及根本性意义的思维当属哲学思维为主,因此在当下需要调整以往研究的侧重点,立足哲学思维或思想层面为出发点,对深入探讨的开展加以重视。
从侧重过程把握转向规律揭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对以下三个阶段进行了经历,即理论发展期、建设理论飞跃期、执政理论成熟期。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实现了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目前为止,历经快一百年左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内包含的成功喜悦十分丰富,但同时也有很多失败的遗憾交织其中。基于历史思维的应用,将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再现,使其能够支撑这一理论的中国化及当代化发展。在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过程中,要保障过程性研究转化为规律性研究的侧重点得以逐步实现,在把握过程性的同时,更应该在实事性研究方面高度关注,确保研究得以逐步深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研究求是性,简单来说就是要把隐藏在实事中的规律性及必然性等揭示出来[2]。立足理论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应保障实事性把握到求是性这一飞跃性变化得以良好实现,同时将以往把握过程性的侧重点、逐渐向规律性研究方面进行转化,借此保证升华理论发展。
在规律性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特点,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的基础以历史思维为主,进而对逻辑及哲学这两种思维方式加以应用。在对发展过程的内在及逻辑性联系方面加以重视的同时,还应该从中对思想方法基础加以了解,并且也需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人们思想方法的进步加以了解。要对发展过程的事实予以尊重,避免有主观随意性现象存在,但是又不应该在各种思想及观点等形成及发展时间联系方面过于局限,反而要对各种思想及观点、理论等之间的逻辑联系等加以侧重,在把握此种本质及规律性关系的情况下,将当今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思路积极引出,尤其是要把我们应确立的科学思想方式充分明确。
从侧重中国化探索转向当代化研究这一转化尤为重要。中国化与当代化是两个区别不同又具有一定联系的概念。中国化往往会对空间适应性转化过于侧重,而当代化往往会在时间相对性改变方面过于侧重。中国化向当代化的转化实现,不仅是一种中国化发展过程全新飞跃的体现,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时代意义[3]。在我国具体实际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及基本原理等内容,同时有机结合真理性及具体国情,确保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的思想及理论等逐渐形成,此时就是中国化的充分体现,其主要是对空间适应性转变过于侧重:首先是把国外逐渐向国内进行引进,就是在我国引入马克思主义;其次是把世界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向我国特殊性方面进行转化,简单来说就是形成独具我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实际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及基本理论等内容,确保形成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促使其与当代实践发展的全新要求能够相符,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科学性维持等提供保障,这一发展现象就是当代化。此时从理论走向方面进行分析,其通常是对时间相对性转变过于侧重:首先是过去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向当代进行转变,确保形成具备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其次是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进行转变,确保马克思主义具备的时代性及现实指导意义等得以长久保存。而作为当代化的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的新思想等,也交织了中国化发展过程,但因一些难以预料的新情况逐渐涌现和有效解决,因而使得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全新特点开始愈发凸显。
结束语:
在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其重要性有所认知,同时通过思想方面来审视其发展进程,进而为后续我国对这一理论的完美应用提供支撑,进而借助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红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方法的二维审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03):21-25.
[2]史家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方法的当代审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0):11-14.
[3]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想方法审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