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  王为文
[导读]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为文
        珠海市实验中学   广东珠海  519090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座谈会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林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等8位教师代表先后发言。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
        如果说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代表是属于“国家队”级别的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话,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0后”徐川老师应该是思政课“国家队”中优秀青年教师的代表了。
        在徐川老师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作为南航学生最爱的思政课老师,徐川老师的课堂是多么得精彩,多么得接地气。而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一批优秀的思政课老师,他们的思政课堂同样深受学生喜爱。
        例如,来自深圳的岳川老师在2012年10月的全国中学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中,主讲的《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同样来自深圳的孔令启老师在2016年11月的全国高中思想政治卓越课堂,主讲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来自广东实验的张淑娟老师在2016年11月广东省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主讲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还有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黄华林老师在2017年11月广东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主讲的《国家财政》等等,这些思政课不仅深深地打动了评委,获得了大奖,更是让学生经受了精神洗礼,深深地爱上了思政课。
        历数这些精彩的思政课,不难发现,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大多具有这样的特征:思维的碰撞、灵感的闪现、激情的澎湃、活力的迸发。学生喜爱的就是这样的思政课!
        哈佛大学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挑一个好老师比培训一个更容易。其研究认为,所谓的“好老师”拥有这样12条特征:一是备课充分;二是态度积极乐观;三是对学生期望值高;四是富有创造力;五是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六是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七是创造归属感(体现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八是富有同情心,关心学生;九是有幽默感;十是尊重学生;十一是心胸宽广;十二是勇于承认错误。
        梳理这十二条特征,大致可以从教师工作态度(特征一、四、七)、师生关系(特征三、五、六、八、十)、教师人格魅力(特征二、九、十一、十二)进行归类。这些特征和分类,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让学生爱上思政课需要拥有这些特征的优秀教师。
        
        二、如何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既然已经归纳和总结出学生所喜爱的思政课特征是思维的碰撞、灵感的闪现、激情的澎湃和活力的迸发,也梳理出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十二条特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呢?
        要实现思维的碰撞就需要教学设计的逻辑化;要实现灵感的闪现就需要教师素养的深度化;要实现激情的澎湃就需要案例素材的鲜活化;要实现活力的迸发就需要课堂内容的活动化。
        1、教学设计逻辑化
        一节能够让学生喜爱的思政课一定是能够激起思维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堂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有逻辑性,做到逻辑化。
        要实现教学设计的逻辑化,可以尝试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克服碎片化,现在所提倡的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正是基于此理念。例如在讲授《面对经济全球化》时,可以采用“一台iPhone的全球之旅”为贯穿整节课的案例,从它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等方面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特点、影响。
        对于教学设计的逻辑化,还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课堂模式,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实现逻辑思维的层层递进。例如在讲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时,可以采用“华为是怎样炼成的”的层层递进式思维模式,从科技华为(3万专利,5万工程师)到管理华为(华为股权结构图)再到文化华为(床垫文化、微创新文化、狼文化、危机文化)最后到中华华为,讲述了创新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思维文化的作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教学设计的逻辑化还需要课堂“环节精简”,可以围绕上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个问题,从“理解涵义”、“分析意义”、“提出对策”来精简课堂环节。例如在讲授《传统文化》时,围绕“最美是苏州——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设置了三个环节,“寻美——赏传统文化之魅”、“省美——悟传统文化之道”、“践美——承传统文化之根”,环节精简,逻辑性强。教学环节的精简,还体现在课堂设计的流程上,可以从创设情境、确定“议题”、布置任务、自主学习、整合知识、效果评价等环节来设计,课堂思路会更清晰。


        2、素材案例鲜活化
        学生喜爱的思政课除了有逻辑性的教学设计,又怎能少了新鲜鲜活的素材案例呢?一节课所选用的素材是否鲜活,所采用的案例是否贴近实际,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课堂效果。
        课堂素材案例的鲜活化,可以先从素材案例的来源考虑。要坚持“三维度”原则: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度。整节课的素材,既需要有宏观素材,又需要有中观素材,也需要有微观素材。还要坚持“三领域”原则: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一节课,可以从经济角度选择材料,也可以从政治角度选取素材,更可以从文化方向挑选案例。还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素材的选择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例如,在讲授“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知识时,可以选择同一张照片,然后旋转180度,两张照片放在一起作对比,意境完全不同。学生自然可以从中得出事物所处的条件不同,联系就会不同,也可以理解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课堂效果自然更好。
        要实现课堂素材案例的鲜活化,还需要留心用好多媒体。可以用好学习强国、央视网视频、半月谈、新闻周刊等APP。还可以使用好微信的“收藏”功能,及时将灵感保存,设置标签,信手拈来,方便查找。
        正可谓“生活即课堂,课堂为生活”。生活无一不素材,生活无处不备课。实现了课堂教学素材案例的鲜活化,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不让人喜爱?
        3、教师素养深度化
        学生喜爱思政课,不仅仅是由于教学设计的逻辑性,抑或是教学素材案例的鲜活性,更是因为教师本身高深的素养。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实现教师素养深度化。
        教师要想实现自身素养的深度化,打通学科界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思政课的内容保罗万象,这就需要教师整合知识,能够与大学专业知识有效衔接,实现自身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时需要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大学专业知识相联系;在讲授《政治生活》时需要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中共党史等知识;在讲授《文化生活》时还需要了解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知识,甚至还需要渗透地理学、历史学等知识。
        实现教师素养的深度化,还需要教师做到贯通古今中外。在中外对比中、古今对比中,坚定做到四个自信。例如,可以通过讲清楚几个历史数字,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5000年(中华文明5000年)、500年(地理大发现500年)、180年(鸦片战争距今180年)、10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70年(新中国成立70年)和40年(改革开放40年)等等。
        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他人经验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吸收、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往往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我们可以从南航徐川的思政课中获得启示。徐川特别擅长讲故事(对话式教学),擅长讲自己或身边的故事(体验式教学),还擅长轻松、诙谐、真诚地讲故事(教育氛围要轻松、要带感情),更擅长讲到学生心坎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知道学生在迷茫什么,迫切需要什么)。
        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里,我也曾经经历过几个阶段。我曾经以“开学第一课,我是谁?”进行过三次不同的调整。从“开学第一课,我是谁?(1.0)”的看一看。到“开学第一课,我是谁?(2.0)”的猜一猜。再到“开学第一课,我是谁?(3.0)”的开门见山。
        “开学第一课,我是谁?”的三次变化,从1.0到2.0再到3.0,从看一看到猜一猜再到直接明了,从略显高调到非常高调再到谦逊低调,学生的感受,也从羡慕老师的外在转变为追寻老师的内在,从“有教无育”到“有教有育”。这就是教师素养的深度化,也是教师自身教育情怀的形成与提升。
        4、课程内容活动化
        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曾经发布过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在学习金字塔中,包括单纯听课、提前看过书本预习再听课、听课并作笔记、听课+做笔记+思维导图在内的学习方式,被统称为“被动学习”,其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从5%到30%不等,属于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与老师同学交流问题、给别人讲解问题等学习方式,被称为“主动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的内容平均留存率为75%到90%。
        两种学习方式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将学习知识进行提炼,是否将学习内容内化,是否可以将学习知识输出。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而活动型课程正契合这一要求。
        活动型课程就是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 例如在讲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题实践活动课。从“品乡愁”、“寻乡愁”、“留乡愁”三个环节出发,创设情境,结合“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情境,让大家分享六尺巷的故事,谈谈什么是乡愁?思考乡愁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请学生制作短片,选取代表性照片,制作邮票,课上和同学分享,课后举办一次展览。组织课堂辩论活动,围绕“商业化运作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利大于弊?”举办小型辩论赛。课程内容活动化使得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

        三、我的思考
        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曾说过,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也有人曾说,未来教师的趋势是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传递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是虚拟的体验中,探索世界,寻找自我。
        所以,对于思政课的现状,思政课的未来,我们坐而联想,不如奋起华为,如果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与其感动,不如行动。行动才是最好的锦鲤!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我们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素养的培养者,还是思想的启迪者,更是人生的引路者。让学生憧憬、享受、爱上思政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