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胡志芳 王宏宇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
【摘要】西集镇中心小学《基于地方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经历了“探索-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研发过程。课程丰富的内容,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课程的落地实施,探究出了与国家课程相融合、开辟主题教学、基于社区共建的地方文化活动平台等多条课程实施途径,拓宽了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手段,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达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校本课程 实施策略
地方文化是某一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体现。主要特征是地方性、通俗性和生活性。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地处风景宜人、碧水绿波的北京东南端,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我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有风车、剪纸等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有京东风车大王梁俊先生、剪纸大王王文敏先生、运河之子刘绍棠先生等家乡文化名人;还有草莓、樱桃等地方特产,尤其是沙古堆的大樱桃也早已成为我们西集的名片……这些古老丰润的乡土文化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
2017年春,李烈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的成立,2018年“春雨计划”的开展,“送教下乡”等各项市级优势资源陆续搭建平台,我们实现了“在相互参看中改进,在共同联动中反思,在自我反思中前行,在行动中思考,在研讨中提升”。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带动下,我们进行了“知家乡 爱家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以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依托西集镇——我们的家乡,以家乡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依据“以家乡的文化为基础,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教师、学生、家长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开发理念,通过进行规划课程,设计方案,围绕“重点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底蕴的成套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家乡情怀”这一课程目标,开发了西集镇中心小学《知家乡 爱家乡》校本课程。
《知家乡 爱家长》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形成了“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最终价值,让孩子们对家乡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家乡充满爱,无论以后走到哪里,都会心心念念的想“回家”,同时让家乡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得到永久传承,对课程的实施我们进行了一下尝试。
一、借助国家课程,渗透地方文化。
在设计活动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进行课程的综合化设计,突破学科壁垒,不断进行课例教学的摸索,尝试把立足家乡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教学实例结合起来,探索校本课程与小学各学科国家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我校尝试开展了三至六年级校本课和劳动技术课、美术课、音乐课、语文课及舞蹈社团相整合。
1.实践育人,学生全面发展
几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对劳动教育的投入,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我们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中劳动技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校本课程中风车制作、手工剪纸、樱桃栽培、美食烹饪等丰富的课程内容,不仅使原有的劳动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内容更加丰满,更是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说:“只要走进课堂,就不想走出课堂了。”
2.依托语文课,深化“爱”的教育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知家乡 爱家乡”,我校基于地方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则成为学生传承西集地方文化、深化对家乡传统文化和人文特征的认同感、培育对家乡榜样人物的崇敬感的最好方式。在语文课上,老师们牢牢地抓住语文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育人目标方面的一致性,让西集的榜样人物走进语文课堂,让孩子们知道:家乡也是一个榜样辈出的地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记住、学习。孩子们说:“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会记得西集是我的家乡,我会永远的爱她。
”
二、开辟校本课程主题教学新途径
1.基于研究性学习,序列化实施《知家乡爱家乡》校本课程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索,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序列化实施《知家乡爱家乡》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进而了解地方文化,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2.基于综合性学习,渗透性实施校本课程。
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挖掘学科内可渗透的地方文化元素,挖掘地方文化中的学科育人价值,在学科课程的主干上渗透或嫁接相关内容,并进行专题拓展性的课堂教学。
三、建设基于社区共建的地方文化活动平台。
抓住“一个节日”、组织“一批社团”、开展“一次旅行”,借助传统节日,开展“校园民俗文化节”活动,通过“赏民风、知民俗、宣民情、展才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接触地方文化,深入体验地方文化。学校积极组建“剪纸”社团、“风车制作”社团、“空竹”社团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并发掘和培养文化传承人。走进“风车大王工作室”,走进“樱桃园”,走进“潮白河六烈士陵园”,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中完成文化体验和感知。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学生个性发展是其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校本课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付出,评价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在探索地方文化活动过程中思维品质、学习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交流、合作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总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无论是对于教师、教师团队、学生甚至是现代化教育的转型都有一定积极影响,校本课程的多方面实施与等级评价体系的确立,转变教师心态,让学生体验到了收获的成就感,勇于尝试和挑战自己。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只是我们践行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转型的一小步,相信未来素质教育会走的更远,我们的师生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2]《磁州窑烧制技艺大师刘立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河北日报.2009
[3]黄春霞.《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学前教学研究前沿.
[4]陈星星.关于地方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价值的思考 [J]. 中国农村教育,2011(11):46-47.
[5]胡叶萍.传承乡土文化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以芦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为例[J].新课程?中旬,2017,(3):98-99.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0-232
[7]施兰芳.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03(2).
[8]刘正伟.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9]王波.农村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5(7—8).
[10]洪志忠 崔允漷.怎样理解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报.
注释: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地方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BDA160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