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翠平
滦平县第五小学 河北 承德 068250
摘要:反思能力作为一项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小学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与改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对推动小学新课程教育改革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教师反思能力,引导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反思意识,已成为加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针对于此,通过分析小学教师反思能力欠缺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深入发掘反思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可以直接促进小学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师;反思能力;欠缺原因
引言
培养小学教师反思能力不但能提升其专业教学水平,促使小学教师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还能激励小学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小学教师不注重自身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未正确看待反思意识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意义,普遍呈现反思能力欠缺的现象,因此探究小学教师反思能力欠缺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 小学教师反思能力欠缺的内在原因
1.1 教师对反思能力的认知存在不足
部分小学教师在思想层面对反思能力的认知存在不足,未充分认识到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反思意识无法真正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尽管部分小学教师对反思具有一定认知,但对反思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整个教学阶段的反思环节流于形式,未充分发掘其潜在价值和优势。当前大多学校有意识地要求小学教师落实教学反思环节,将其视为提高小学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部分小学教师仍过度重视为学生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在教学反思环节中报以抵触情绪,被动性完成教学反思任务,无法将教学反思环节的最大化作用全面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教师仍秉持传统教学理念,未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突破传统固定式教学思维,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片面性地以自身主观意识为主要教学理念,也未及时反思与总结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导致小学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水平普遍低下。
1.2 教师未积极树立反思意识
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小学教师对自身发展需求认知不足,未积极树立正确的反思意识,对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仅局限于浅层次的方法策略,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反思意识的渗透与落实。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教师只注重深入剖析自身教学成果、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等具体实践操作,未从源头上分析存在某个特定教学情况的原因,对反思意义的本质认知不明确,过度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策略研究,采用片面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未结合学生性格特征和实际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制定具体教学方案,不但无法满足新课改要求,还不利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另外,小学教师在缺乏反思意识的同时也未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过分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被动性落实各项教学任务,整体上相对缺乏自主探究意识。
1.3 教师缺少提高自身反思能力的策略
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反思质量的深度与广度,而欠缺反思能力的小学教师在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层面上也相对薄弱。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小学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意识,及时转变传统教学中只借助教学经验和主观教学意识实施教学活动的的陈旧观念,整体缺乏教育科研意识,仍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前提导向,从而导致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目前,部分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不足,仅将其视为专门的教育学者应落实的任务,缺乏转化为科研型教师的思维意识,而另一部分小学教师对科研工作报以轻视心理,认为科研教学活动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缺乏为科研活动付出的精力与态度,从而导致小学教师缺少反思自主探究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思维,也未针对实际教学情况积极寻找提高自身反思能力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2 小学教师反思能力欠缺的外在原因
2.1 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
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原本就具有较沉重的工作负担,在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动态等方面均要求小学教师付出大量的心力与情感投入,造成小学教师疲于应对教学工作而忽视反思环节的重要意义。教学反思环节作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最终教学成果的优劣,但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教师仅注重教学工作中的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答疑等环节,缺少反思与总结教学活动存在不足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原本就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盛的性格特征,而小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意识,无形中加重小学教师在管理上的教学负担,不但要求小学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体验活动,还需要在课余时间认真观察学生成长动态,及时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造成小学教师负担过重而缺少反思时间。
2.2 学校未营造反思氛围
在某种程度上反思过程意味着个体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综合活动,小学教师所处教学环境的氛围对其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关键性影响。由于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通常以个体为教学主体,独立完成教学工作中备课、日常教学以及批改作业等环节,未积极与其他教师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并缺乏互相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从而导致小学教师在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下产生孤立的工作态度,长此以往还可能丧失反思意识和教学兴趣。此外,在缺少互动交流的教学环境下,各小学教师之间无法针对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探讨交流,进而导致小学教师缺少借鉴与学习其他教师反思经验的机会。与此同时,部分学校未积极采取有措施为小学教师队伍搭建经验共享平台,忽视小学教师自身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未及时组织小学教师参与校内外培训,整个教学环境都缺少浓厚的反思氛围。
2.3 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在小学实践教学中,部分学校建立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也不合理,造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意识匮乏,未形成基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教学经验与方法策略的分享时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大多学校针对小学教师进行评价时只注重教学成果,仅以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作为标准进行评定,未从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考量教学成果,不但破坏小学教师与学生间保持的良好师生关系,还会导致小学教师过度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于促进学生健全发展。
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小学教师反思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基础认知教育的渗透,还应高度重视课后评价反思环节,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反馈,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优化与革新教学体系,带领学生共同朝着良性发展方向稳步前进。在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从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方面着手全面分析自身反思能力欠缺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萌萌,姜元涛.信息时代教师学习的内涵、意义及发展路径[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18)
[2] 黎平辉,邓秀平.阶段还原:论教学个性的生成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 2020(02)
[3] 贾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反思性教学应用分析[J]. 华夏教师. 2020(05)
[4] 吴桂翎.嵌入型: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路径探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8(05)
作者简介:
作者:舒翠平(1975年12月30日),女,满族,河北滦平人,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五小学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