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科学“问学课堂”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刘芳
[导读]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刘芳
        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中学 325018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重点。本文将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对如何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有利于课堂开展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科学 教学方法 培养措施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指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具体包括“人文底蕴、责任担当、    科学精神、创新实践、学会学习、健康生    活”六大要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以及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初中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素质,革新以往教学注重知识,忽略学生发展的状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发展的意识,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就新课改的初衷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给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核心素养的概念也是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提出的,是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符合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要求。通过初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来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会运用合作探究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并运用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弥补以往教学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被有效激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认知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改变了以往题海战术的模式,达到了少教多学的目的,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样也体现在初中科学教材上, 目前的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教材中,从设计理念上更突出对学生探究精神、情感态度、价值理念、知识过程的要求。从科学的教材内容可以看出,科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知识、方法、思维以及实践的统一过程,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1 . 激发兴趣,勇于探索。


        初中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探究观念,进行科学本质的积极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驱使学生用知识进行探索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去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诸如:情境教学、思维导图、生活案例等,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深入到现象中去发掘其中的规律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对知识有勇于探索的精神。研究表面,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学习者更有动力去获取知识,所学所学知识更容易提取,这些信息也更容易在后续课程中被加以应用。
比如在进行《观察生物》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对生物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蜗牛有什么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进行蜗牛的展示,对蜗牛的习性、外形以及关键部分进行特效放大,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蜗牛有味觉、视觉、听觉、触觉吗?大家先猜想一下, 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2.学会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学会学习首先就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这样才能进行各项探究性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帮助学生端正态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探究的观念,有利于学生用严谨的学习态度追求问题的真相,事物的规律,与其他学生分工合作,共同交流和探究,从中学习优秀的探究方法和经验,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进行《电路探秘》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践应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本章中的电流、电阻与电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三者的定义、关系和作用, 让学生尝试设计简单的电路图,进行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对并联和串联电路的特点进行探究,这样能让学生迅速地掌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对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诸如:手电原理、节日彩灯制作、双控开关等,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人文底蕴,陶冶情操。
        就初中科学教材来说,它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了解其中的规律和内涵,教师结合学生需求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将科学中的美学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积累人文底蕴,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初中科学中具有丰富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科学之美,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给学生展示科学丰富的知识内涵,感染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比如在进行《生物与环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生物和环境相互共生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让学生在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爱护生物的情感。比如在进行《微粒的模型与符号》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通过模型制作、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与作用,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体验自然的奥妙,感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科学教育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有效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论,也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实践,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M].2016 ,1 3.
[2]胡永兵.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教学探索 [J]. 中学教学参考. 2017 年 20 期,79- 81 .
[3]马福贵.基于学习进阶理念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 5 年 07 期,35- 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