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林福华
[导读]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林福华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 318020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
 
        初识于漪这个名字,那是在上大学期间。因为读的是师范类中文专业,自然而然就格外关注语文界的优秀教师,那时候,于漪老师的名字如雷贯耳(当时还有一个钱梦龙老师也是如此)。大学毕业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后,接触于漪老师的机会就增多了。平时,少不了阅读她的文章,观看她的录像课,参考她的教案选。还有两次当面聆听她的讲话,一次是听她上的公开课,一次是听她的语文学术报告。说真的,于漪老师的语文课,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她的报告,总是那么温文尔雅,亲近可人,一句句睿智哲言娓娓道来,如沐春风。遗憾的是,这样当面聆听的机会总是不多。
        所幸的是,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弥补了这些缺憾。这本书,有如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涯小传。它记录了于漪老师数十年来工作中遇到的人、事、物、景,诉说了顺境与挫折的人生起伏,表达了一辈子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学做人师的理想追求。
        于漪老师倡导并践行“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主张“教文育人,以文化人”,实行人文教育。这是于漪老师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一大贡献。理论引领行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于漪老师总是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成为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几十年来,于漪老师一直恪守这个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也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成为改革开放40年先锋人物,并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胸中有书,着重于教书;目中有人,侧重于育人。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我在这儿重点谈谈“目中有人”,善待我们的学生。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不是分数,而是我们培养的人的质量。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于漪说,我一辈子奉行的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这里的“人”,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
        “这里所说的学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青少年,有血有肉,各有特点。他们具有独特性,多样性。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长处、不足、潜力、发展趋向、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教师都要了然于胸。所谓目中有人,就是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谱,这个谱是活泼鲜跳的,多姿多彩的,一个人一个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平等相待,带领他们在未知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这正是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
        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每朵花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神韵,各有各的风采。虽有区别,但没有好坏,只有唯一。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学生也是如此。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个人智能因素等,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因而,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
        陶行知先生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出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教育就是要顺应或激发学生的各种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与张扬,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和姿态来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尊重、赏识他们,让他们自由、健康地成长。
        做到“目中有人”,教师必须“心中有爱”。正如于漪所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无选择性,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教育,需要我们教师不光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更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用永远不熄灭的爱的火炬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简单地把教育与分数、成绩等同起来,而是要俯下身来,静下心去,和每一个个性迥异、充满活力的学生平等对话,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长善救失”,在教育中播撒爱的春天。
        但非常惭愧的是,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面前,很难做到“爱的阳光”普照。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想的与实际做的相距甚远。我们平时挂在口头上的“优秀生”“学困生”“临界生”这样的称呼,以及对这些学生进行或“培优”或“补差”这样的实践,看上去也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的。但实际上,往深里究,这里的“优”与“差”,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好的就是“优秀生”,成绩差的就是“学困生”。至于为什么成绩好,为什么成绩差,却往往不去深究。说到底,我们衡量学生“优”或“差”的标准不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学生的成绩。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进,需要纠错。面对学生这些丰富的“书”,我们需要“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有收获,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有发展。
        庄子有一句话: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也。意思是说,知道哪些是天起作用的,哪些是人起作用的,就达到认识的最高境界了。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不知不觉中,在天起作用的时候耗费了大量人力,无功而返;在人起作用的时候却祈望老天来帮忙,结果也是悻悻而归。教育也是如此。只要把人放对位置、从学生的个体出发、提供适合的教育就好,如同禅宗所言:鱼在水中,鸟在青天。但教育的现状有时却偏偏让鱼在青天飞、鸟在水中游,或者在进行着“让乌龟练跑步、让兔子学游泳”的无效努力,其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所以,教育就是发现、尊重并凸显学生的天性中优势、独特而本质的东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于漪老师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我们必须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