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歌唱教学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亓新欣1 颜雯雯2
[导读] 歌唱教学的主要开展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实践中实现良好乐感的获得和正确发音与情感表达技巧的提升

        亓新欣1  颜雯雯2
        兖州区实验小学  山东省济宁市272000
        摘要:歌唱教学的主要开展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实践中实现良好乐感的获得和正确发音与情感表达技巧的提升。然而传统音乐课堂中“教师唱学生学”的模式较不利于学生对歌唱技巧的学习与掌握;且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发声与歌曲情感处理的专项训练,学生很难做到“学会歌,唱好歌”更不要说“会唱歌”了。本文就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主要问题展开探析,并对如何提升小学歌唱教学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课堂;歌唱教学;问题;对策
        前言:音乐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可为人们带来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它既是承载文化与人文情感的重要载体,又是打动人心,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与沟通的桥梁,尤其在注重人文传承的当下音乐的学习更是尤为重要。然而音乐的教学往往涉及到诸多技巧,需要学生逐个理解与掌握,这就为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挑战[1]。因而,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提升歌唱教学的效果成为了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学结构单一
        由于传统教学开展中惯以学生能够学会歌曲并达到整齐的合唱效果为教学的检验标准,故而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丰富,为了教学目标的尽快实现,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跟唱成为了传统音乐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2]。然而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存在较大问题的。首先,学生过于专注模仿会让他们失去自主的理解与思考,而长期的被动式模仿也会消耗掉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他们对于歌唱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常常无法明确教师的发声技巧和对歌曲的处理,这导致他们即便学会了一首歌曲也较难将其中的知识、技巧灵活地运用到其他歌曲中,使得学生仅仅是学会了歌曲,但仍无法真正学会唱歌;最后,歌唱教学如果仅以让学生学会歌曲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将少了许多乐趣,因而教师应丰富歌唱教学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领略更多属于歌唱艺术的魅力。
2.缺乏专门发音训练
        标准的发声是唱好歌的基础。然而为追求学生快速学会一首新歌的教学效果,当前的音乐教师常常会在课堂上省去发声训练的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直奔主题的歌曲教唱。这一寻求效率的方法看似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不错的成效,但要让学生们逐一站起来演唱,则又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学生熟悉了旋律却无法很好地把握演唱时的节奏和音高,导致学生只能做到将歌曲“唱”下来,但演唱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再比如学生的发声位置不正确,发出来的声音显得既费力又不够饱满,不仅让歌曲的呈现效果不佳,时间久了还容易损坏学生的嗓子。因而如教师再不加大对学生发声训练的力度,则于学生的歌唱练习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3.歌曲处理草率
        虽然在学习一首歌曲之前,教师都会通过语言描述或多媒体的放映形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其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感情,但这一流程通常都是一带而过,在后期的学生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则较少对学生的歌唱表现和情感表达提出要求,这一草率的歌曲教学处理方式不仅难以体现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当具备的严谨态度,更会促使学生养成较差的唱歌习惯。歌唱教学中歌曲处理与对学生演唱表现的打磨会导致学生在演唱中情感表现力的欠缺和演唱作品渲染力的不足,而机械式的演唱方式所带给学生们的视听体验也十分有限,这也会使学生们对于歌曲演唱的激情大打折扣。


二、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效果提升对策
1.丰富教学形式,充实教学内容
        若要在音乐课堂中提升歌唱教学的效果,则教师首先应对现有的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适当增加教学板块,从而实现对现有教学形式的丰富和对单一教学内容的扩充。如笔者在开展歌唱教学时通常将教学目标分为技巧掌握和情感体会两个层面,并根据此两项教学目标将音乐课堂划分成歌曲欣赏、发音训练、难点解析、歌曲学练和演绎拓展等几个板块,使得学生在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教学开展中逐层逐次地完成歌唱的基础训练、技能学习、多元实践和情感升华体验。如此一来,歌唱教学的魅力更加得到突显,相应的,学生对于歌唱学习的积极性也实现了有效的提升,教学开展的质量也得到了较强的促进。
2.模仿游戏增进学生发声练习
        小学阶段的歌唱教学中,气息的应用十分重要,科学的气息训练可以较有效地减少学生唱歌时对声带造成的负担,且气息发生也会为歌唱作品带来更多美感。作为歌唱发声的技巧之一,教师也需要在课堂开展中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有计划地展开对应的训练。而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如成人的理解能力强,笔者在学生的发声训练中放弃了大量专业术语的使用,索性采取了模仿游戏的形式作为气息发声教学的路径,使得学生能够在趣味模仿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发声的口型和发声训练的各个技巧。笔者先是通过让学生模仿咬苹果、打哈欠的动作练习正确的发音口型,又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声音的模仿来提升他们对自身气息的控制,再结合正确发声姿势与表情的规范,歌唱的发声训练便顺利地完成了。
3.情景创设促进学生情感抒发
        只有技巧而没有感情的歌唱演绎是缺乏灵魂的表演,因而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歌曲内涵的讲解和演唱感情运用的处理。唯有教师将歌曲的情感分析处理到位,学生对于歌曲的体验在更加全面,其对歌曲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进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歌曲演绎中情感的表达。除此之外,教师对歌曲的精细打磨也可为学生传达出一种严谨的态度,并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对歌曲的处理转换成情境的创设,从而让小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清晰教师对于歌曲的具体处理手法。笔者就曾在童年这一单元的《小酒窝》歌曲教学中创设了欢快的影音情境,通过儿童画面的勾勒将学生带入到了对童年的回忆中,反过来再看《小酒窝》这一歌曲,学生便自然会带入感情,此时再对学生的发音强弱、节奏等略加提点,学生就能将歌曲的情感处理得很好。
4.结合素材拓展学生肢体演绎
        歌唱的演绎不仅仅是声音的诠释,好的歌唱表演往往还包含着协调的肢体动作,就如电视中歌唱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一样,和谐的肢体动作不仅有利于声音的发出,更会为歌唱表演增光填色。教师可结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对学生的肢体语言展开训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手势动作代表着不同的情绪表达,手势的控制可以帮助演唱者加强歌曲的表达,如情绪的细腻变化、情感的强烈程度等。笔者就曾在《妈妈格桑拉》的教学中为学生拓展了很多藏族人民生活的影音资料,并通过让学生赏析草原歌曲的演绎来加深学生对于歌曲基调的理解,进而实现了学生歌曲演唱中肢体语言的融合,使得歌曲演唱成为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提升。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肢体语言的教学要顺其自然的引导,切不可让学生过于注意肢体动作的配合而忽略了演唱本身。
结语:综上所述,音乐作为美育开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其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歌唱教学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乐感、发声方式和感情技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若音乐课堂中教师不对以上几点加以重视,则会阻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影响学生在演唱中的发挥。因而教师应从转变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学生的发声练习和对歌曲的处理,使学生可以学会歌、会唱歌。
参考文献:
[1]苏俊. 音乐课堂要让教学方法"灵动"起来[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1):116.
[2]王颖. 小学音乐歌唱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 黄河之声, 2018, 000(005):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