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王永立,杨浩,王红星
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466001
摘要: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验的学习也在当代的应试教育中逐渐凸显。如今核心素养的理念已经在教育事业中深入人心,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也对其教学过程中的生物实验有一定的要求,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思考能力。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中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存在课时紧张、实验资源及材料设备有限、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主要浅析高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希望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中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问题,有效提高高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
引言
生物实验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中生物来讲,生物教学的大多数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验,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具体实验,得出知识性的结论以供后代人学习、借鉴。生物作为与自然最为接近的学科,其实验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所以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生物教育改革便不可避免。同时学生们在自行学习和听教师讲解知识的状态完全不相同,自主性的学习可能会有难度性,但这对学生们整体思维的锻炼很有帮助,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们自行去探究生物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一、论当代高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需要学生们具备尊重事实,以实验结果为准的的精神,认识理解和应用科学,具备生物科学思维,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高中生物是学生们在高中阶段,通过学习生物课程,初步认识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提炼出其中有关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现在我国仍有大部分的高中院校,存在生物学科实验课课时不够等多项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一)实验条件不足
当今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硬件教学设施仍是限制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中生物实验需求大大增加,但是实验道具跟不上,学生们无法亲自做实验,对于生物实验的结果,也只是有书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解记忆,没有直观的感受实验过程,也就很难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的种种问题。高中生物实验在新课标改革实施后,实验容量大大增加,国家对生物实验器材的资金投入也大大增加,但是仍有部分生物实验器材价格昂贵,因此很多学校还是选择放弃购买。
(二)重视程度不够
除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们对于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由于考试形式的影响,学生及教师仍然认为应该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形成唯考试高分主义者现象。再者由于做实验费时费力,不如让学生们直接记住实验过程和结果,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部分教师是事先做过实验,觉得有些实验效果不好或者容易失败,让学生做收效甚微,浪费时间。采用一种教师认为节省时间的方法,即安排学生看教材上实验步骤或者观看操作录像,让学生记住实验过程。
(三)课时难以保证
虽然伴随新课标的改革,有很多学科的教学正在逐渐变好,但是生物实验课程课时仍然不够,大部分学校甚至一学期仅上两次实验课程。首先有关实验的课程内容大大增多,课时跟不上;其次生物课程安排分散,但有些实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才能看到实验结果,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本应让学生们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的结论,变成由教师直接讲授的现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部分实验的用具昂贵、实验仪器缺乏等问题,导致实验难以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大部分的实验课程无法在实验室进行,而是由教师在教师内用可代替仪器进行实验,或者播放网上相关实验视频。这样的生物实验教学,使学生无法体验实验过程,从而造成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缺少灵活性、吸引力。
二、增强高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实验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相关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基础的实验设施是必备的,因此学校加强对生物教学设施的投入。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们从实验当中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要比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被动接受知识,更容易让学生们记忆深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完善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十分重要,而在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高考,更多的该是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实验教学应该加强重视,促进学生的思维形成和全面发展。
比如:“光合作用”这一章的知识点,其基础的奠定在实验之上,因此加强实验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光合作用这一节学生们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有很多,各种实验方法也层出不穷,最主要的便是让学生们体会到光合作用的是实质,各种实验万变不离其宗,抓住最重要的那一点,再缭乱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师们可以准备最基础的光合作用的实验材料,三五个学生一组,自行观察实验,观察颜色变化,自己理解消化知识,在这基础上,教师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适当地补充知识点,这样教学效率会提高很多。
(二)加强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
核心素养对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非凡,生物需要学生们具备尊重事实、以实验结果为准的精神,在充分理解生物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除在课上要学习基本的知识点,教师也要逐渐性的倾向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等,学生们始终带着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并进行探究。锻炼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的思维,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终身发展。
优化生物实验课堂还是在于教师们的引领,首先教师们要注重仍学生们意识到生物饰演的重要性,再者在生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们对于实验的重视程度。学校要注重对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培训,可以开设教学研讨会或素质培养课程等,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生物知识,更是能够刷新学生们对生物学习看法的途径。
在社会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状况下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也越来越需要生物高级人才。而生物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们的大局观,以及对生物这门学科的真正理解力,因此只有学生们的整体水平、素质能力提高,国家前途才会一片光明,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生物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对学生们生物课的学习效率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更是对学生们的高考有很大的帮助,生物的大多数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验,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具体实验得出知识性的结论以供后代人学习,借鉴。
(三)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实验课程
高中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教师教授重点明确,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实验,这些实验中的许多细小步骤、知识点,都有可能是考试当中的重点,考试时会将这些个细小的知识点放大,以不同的形式再次考察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们在传授类似知识点时,不应再利用传统的“口授”教学方法,最好是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们自身投入到整个实验当中去,通过自己对该实验的理解,总结出记忆点、重点。
比如:在学习“植物生长激素”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己种植玉米,并在适当的时期对所种植的玉米进行观察,观察其玉米的胚芽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特点,让学生记录下观察的结果,让孩子们自己感受和发现植物生长激素的产生,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让学生感受生物生长的过程,学生能够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理念,认识到知识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通过情景的设计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合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讲解
在给学生们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总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学生们势必会感到枯燥无聊,学生们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就感受不到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不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像生物这样的学科,本身就注重实验和科学真理,且其应用都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每天都会见到的花花草草、蓝天白云;大到生态平衡、地球环境等。因此,教师们在上生物课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在实践高中习知识。
其实高中的生物学习难度并不大,但是知识点较琐碎,且容易让人混淆,在这个时候,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记忆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在讲解玉米淀粉相关概念时,让学生们回家后用碘液实验,看看结果会不会变蓝等,教师要多多调动学生们的生物学习积极性,可以多找一些与生物相关的有视觉刺激的视频,各种与生物反应有关的视频,以此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爱上生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高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策略,希望能为我国高中生物实验教育教学尽到一份绵薄之力,为一线的生物教师提供一些参考。生物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们的更好的学习生物,让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到实验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各种问题的发现及看点和解决方案,学生学习思考思维的锻炼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教育目的之一。通过创设情境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协同实验、有效构建生物实验与生活的联系等途径,来夯实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并以此为跳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全面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轶.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变革[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9):119-121.
[2]饶雪.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2014(06):34-35.
[3]陈益飞.优化生物实验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高中课程资源,2017(12):12-13.
[4]郭江暖.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93.
[5]葛学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