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评改的一点尝试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 周玉叶
[导读] 传统作文教学都是“学生负责写,老师负责改”,
                               
        周玉叶
        浙江省瓯海中学     
        内容摘要:传统作文教学都是“学生负责写,老师负责改”,老师们如此辛苦地字斟句酌和认真细致地包办代劳,效果却总是寥寥,可见传统作文评改完全可以尝试着另辟蹊径。本文分别从名人改文实例看自改作文的重要性,从教学实际情况看自改作文的必要性,从语文教学规律看自改作文的可行性三个角度阐明了作文让学生来评改的绝对合理性以及所带来的惊人效果。同时,也阐述说明了自评作文的要求、标准、方法,从而在实践角度保证了学生互评作文可操作性。
        关键词: 作文  互改  重要性  方法  
        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里,语文越来越成为最重要也最容易拉分的学科,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那么占据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之重要就不言而喻了。的确,高考语文的作文是整份卷的压轴戏,这个戏唱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了语文的成绩。为了使学生在考场上能写出漂亮的作文,平时语文老师总是不惜劳苦进行大量地作文训练。这样以来,繁重的批改作文任务就像紧箍咒般牢牢套在了语文老师的头上。但历来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花费甚巨却收效基微。
        为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减轻自己繁重的批改负担,我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互改,出乎意料的是效果相当不错,那么秘密何在呢?
                                                        一
        向学生阐明自己动手批改作文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一)从名人改文实例看改作文的重要性。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吗?不,是改出来的。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中国文人都非常注重这一点。唐代贾岛因“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而惊动京兆尹韩愈受骂,后经韩指点,“僧敲月下门”遂成千古名句,“推敲”的故事从此家喻户晓。唐僧人齐已《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朋友郑谷云:“数枝何敢言早,一枝可矣。”齐已称之为“一字师”。宋王安石曾经一直不满意于自己的诗句“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到”字太呆板,无法表达春天的色彩之美。后苦思冥想,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字之差,却把春到人间的明媚色彩和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得淋漓尽致。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在表达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听起来很没劲,后来有人提出把“是”改成“这”。一字之差,语气迥然有别,原来语气软弱无力,现在就像指着宋玉的鼻子痛骂一样。因此一篇平庸无奇的文章经过精心修改后往往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气的效果,成为传世之作。
        (二)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改作文的必要性。
        文章当然是要批改的,但由谁来承担这个重任呢?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学生写,老师改”的片面认识,似乎批改作文天经地义是老师的事。这种观念存在着诸多弊病:一是一个老师每次要精批细改100来篇作文,往往累得头昏眼花也难以面面俱到,而且批阅的周期很长,待作文发回,学生早已将它忘得一干二净。更重要的是学生收到作文后,关心的就是我这次作文得几分,至于评语那是马后炮,不管它,这样作的效果之差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互批改,看看别人的作文,想想别人为什么这样写,与我的作文相比有何不同,孰优孰劣,自能明白。
(三)从语文教学规律看学生改作文的可行性。
        现代教学理论提出,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处于主导地位,作文也一样,批改是关键环节,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构成完整的一环。高中学生都已有一定的作文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做到叶圣陶说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以上的说服工作虽不属批改内容,但却非常重要(放在第一次指导前),它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一种观念:文章写完后一定要修改,但不一定都由老师改,只有自己动手才有实际效果,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它能保证批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向学生讲清楚批改的要求、角度和标准。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如果没有方向,那么任何风向都是逆风。
        (一)说明常见批改符号
        现在学生通用的“浙江省教科所学生用品开发研究中心研制”的16开作文本在最一页都已印有修改符号,共有12项,向学生略作示范即可。
        (二)批改角度和标准
        批改时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眉批,从小处着眼,要细致具体周到。主要包括以下要点:题目、字词、句子、标点、段落。一看有无题目,题目是否紧扣内容;二看是否有错别字,字词有无表现力,是否准确、生动、形象;三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病句或语意不通。不得体处;四看标点符号写法是否正确,用得是否恰当;五看段落衔接是否连贯、自然,有无脱节现象。眉批就写在作文本的右边1/4空白处。二是总批,这要从全文着眼,要求评价全面、恰当、中肯。主要包括以下要点:中心、结构、内容、语言、书写。中心要求明白集中,结构要求清晰有序,内容要求言之有物,语言要求简洁流畅,书写要求端正清楚。
        另外,在评价时应写出缺点,也要写出优点,尤其是总批,应先“寻宝”写优点,再“挑刺”写缺点,而且写评语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温和,使对方乐于接受。当然具体改法自己把握,文如其人,各个不同,只要抓住每次作文要求,针对文章特点进行评价就行。
        关于作文的评分标准,我要求学生按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分项分类评分标准来确定的,作文总分六十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平时作文和高考作文的差距,从而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训练。
        (三)改后签名
        我实行的是一对一岗位负责制,即要求一个学生全面负责一篇作文,写完眉批后、总批、分数,一定要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大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细枝末节而疏忽它,签上名,眉批者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会想到万一改不好被人笑话的。如果不签名,一些同学就会胡乱涂鸦,极不认真,反正别人又不知道是他改的,这就很可能引起写作者对批改作文的反感,导致这种作法操作的失败。我很注意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上批改时,我总是在教室里不停走动,一方面解决一些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检查他们改完后有没有签名。这样,基本上杜绝了不签名的现象,使学生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批改。
                                                                        三.
        教师的复查和讲评。
        学生改完作文后,教师要将作文本重新收上来,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检查纠偏工作,在复查中可以发现有个别学生评改过于潦草、简单,或在评语和分数中出现偏差,老师都须予以及时纠正,同时我再在作文附近打一个分数,当然我也尊重同学的打分,基本没大改,只个别调整一下。进行这番程序既可及时了解写作和评改中出现的问题,为讲评做准备,又不会使个别学生因自己的作文被评改失当而失去兴趣,这也是学生评改作文工作一如既往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经学生批改、老师复查后的作文发回学生手中,他们都迫不及待地细细翻看那些自己原来匆匆草就、现已被精心斧正过的作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评这次作文和评改的优缺点,一些佳作佳评也当场“示众”,或宜读或原封不动复印出来贴在教室后面早已准备好的专栏里,将作文改文真正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在每次写作后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改无定法,有时可以同班互改,当堂评讲。
        
        这几年来试行的学生互改终于使我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去钻研数材,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更重要的是,互改作文,让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本来他对自已的文章稀里糊涂的,但一看别人的作文,比较一下立刻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甭看一些同学作文水平不怎样,但评改起来却头头是道,准让你心悦诚服。在一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热烈氛围中,不需你多加指点,他们已经弄清楚了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不应怎么写,这种亲身体会到的感性知识比起教师一人在台上枯燥的说教来,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