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教育中师德师风建设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陈美莲
[导读] 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陈美莲
        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中山市
        528415
        摘要: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精神面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和挖掘学生将来驰骋职场的能力、素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以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本文从师德师风的要求、中职教师师德内涵以及从教师自身而言如何做起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德师风;教书育人
        
前言
        师德师风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水平,对传统道德的认识和吸收,对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的认识和追求等。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之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影响。学生是靠教师去关爱、去培养、去塑造、去熏陶的,“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能显得真切、动人。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修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发展高度。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做送上门来的思想工作,或者说运用课堂教学这个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通过学科渗透,潜移默化,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该文就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书育人谈一些个人的想法,以其抛砖引玉。
        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具体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德才兼备。
一、中职教师师德内涵
(一)职教教师是专业的人员
        职教老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就意味着职教老师承载着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职教老师定位于专业人员,才能真正确立职教老师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发挥职教老师的主体性,使职教老师自觉、自主地为自身发展开创广阔空间。
(二)职教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学生在职教老师的教育下成长,职教老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自身也得到发展,教和学是可以互相促进。职教老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职教老师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职教老师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深入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职教老师逐步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把握的过程。
(三)职教教师是学习者
        新课改明确地提出了职教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职教老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职教老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学相长,上课也不再是职教老师的单向付出,而是自我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
(四)职教老师是研究者
        职教老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他们在利用别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自我反思,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教育情境下,职教老师是最合适的研究者。
        依上所述,职业中学职教老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教老师的专业形象。职教老师的专业形象必须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具备与时代相符的教育理论,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第三,具备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
        第四,具备教育研究的能力。
        总之,教育和教学是职教老师的专业,职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专业能力。


        文化素养是指职教老师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专门的涵养。是职教老师的知识水平、思维品质、学识广度、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它的核心表现是:思维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度以及人性的丰满和善良。这种素养是难以通过培训得到的,它主要是靠长时间的思考和学习得到的。
二、中职老师师德师风建设方式
(一)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中职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师直接交往的对象,师生之间空间距离较小,相处时间较多,教师对学生而言有一种亲近感,学生乐意与教师直接沟通、交往,并把教师作为自己直接和经常模仿的对象,学生时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无声的身教胜过有声的言教,学生不仅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甚至“学其行”。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以及奖励惩罚制度所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行,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的。教师如果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是一面旗帜,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榜样的作用,正因为这样,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教师自己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自己要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教师自己要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学科渗透,潜移默化从正面去教育影响学生。
(三)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因此任课教师要与学生努力建立一种融洽、真诚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构建融洽师生关系的前提。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其内心必然会受到鼓舞,上进心就会更加强烈,学生也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也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形成一种好学上进的热情。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内向学生传授知识,释疑解难,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更应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成长,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有亲和感,也会无形中吸引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了亲密和谐的感情基础后,就可以在课堂上保持一种严格、宽松而和谐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教育和教学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一条重要道德规范。在尊重学生方面尤其要注意善待后进学生,有些教师常常难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在任何班级集体中,学生总是参差不齐的,不歧视后进学生,做好他们的工作是教师应有的责任。
        另外,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中职教育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如果人才是分层次的,结构必须合理。初级和中级人才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其需求量都是最大的。没有亿万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我们国家要实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尽可能地在学习的各个片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帮助、鼓励学生获得成功,并将这种成功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使学生不断扩大、积累这种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进而带动其它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必须再提高,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教学技艺之外,对政治、思想、哲学、人文、心理、教育等领域都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必要,否则教师将难以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一个的神圣岗位,要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起引导作用,在师德上起示范作用,在智能上起培育作用。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但是,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育”是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教”是技术层面的,“育”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月,郭婵.职业院校职教老师师德发展保障机制构建之探索[J].职业,2017(35):57-59.
[2]周建军.论生命哲学视域下职教老师师德的困境与出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64-69.
[3]毛婵.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师德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徐玉姣. 职教老师师德成长的自我反思[D].苏州大学,2016.
[5]朱建柳. 高职院校专业职教老师职业能力模型建构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