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力
(北京市房山区少年宫 北京 102400)
【摘要】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割裂、断层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艺术素养很重要,但在应试压力下,学校教育很难有效解决。然而,家庭教育通常比较茫然,缺乏专业指导,家庭和学校不得不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有的甚至无暇顾及教育的真正内涵,也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困境,如何打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隔阂,实现真正的合作,以达到家校共同育人的目的是我们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家校合作 共同育人 有效策略 育人时效
少年宫的器乐教师经常抱怨工作不好做,主要是由于每周一次的教学周期较之学校教育时间跨度大、教学连贯性较差,再加上家长多半是抱着“培养兴趣”、“陶冶情操”等概念模糊的目的让孩子学习乐器的,有的甚至以填充课余时间为目的,对校外器乐学习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由于少年宫与家长没有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无法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在校外教育中器乐教学基本还停留在技能学习的阶段,在“教学”上做的很多,在“育人”上做的不够,致使校外器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效果不佳、助力不够。为此,我单位成立了器乐教师课题组,申请北京市课外、校外教育“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立项,开展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对校外器乐教育教学活动作用的研究”。
一、以管乐团为例,创新思维、运用科学方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开展科研工作
为解决教师团队人员不足的现实问题,管乐团组建之初我们将有责任心、具备一定组织和管理经验的家长召集起来,成立了家长志愿者队伍。主要负责在日常排练中辅助教师管理学生、维持秩序、保持环境卫生、乐器的使用及管理,在参加展演赛期间帮助教师完成组织学生、清点乐器、摆台撤台等工作。管乐团成立至今,每一次排练、演出和比赛的场地上都有家长们忙碌的身影,为完成各类实践活动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成为乐团教师团队的重要助力,在乐团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管乐团的发展,我们将家长志愿者团队与各专业家委会相对接,与少年宫家委会相配合,建立了专业小组+乐团+少年宫的三级家委会模式,完善了家委会管理制度,选出了家委会主任、秘书长等职务,规范各级家委会的管理,让家委会参与到包括招生、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展演赛等各项工作中。随着家校合作统一架构的形成,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制度,立足长远的合作效果,将家长参与辅助教学的工作内容提升至家校合作、联合育人的高度。家长不是教育的旁观者,家长是参与者、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是天然的合伙人,是互相支持的战友,应该以密切合作的关系共同育人。
(一)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充分调研
为及时获得所有家长对教学形式、内容及教师行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家长对少年宫教学活动的期望和真实诉求,掌握家长对校外教育的认识和心理动态,我们定期开展家长调查问卷活动,一般采用两种形式:每学期报名时在招生系统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专业或社团根据自身特点设计问卷内容进行不定期小范围调研。其中,面向少年宫全体器乐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共回收539份,真实呈现了该群体在孩子学习乐器过程中的想法、做法、困扰和期待,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以及今后器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40%的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乐器这件事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情况比较普遍,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无处不网络的时代里仍有315位超过58%的家长认为面谈是家长与教师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我们常用的微信和短信等相对便捷的通讯方式也是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而打电话和家访等方式的沟通效率相对较低,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度采用。同时,问卷反映出在孩子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家长最大的困惑是由于不懂音乐专业知识而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想做些什么却又不知所措。这一点也体现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二)定期开展家访活动与家长深度沟通,提高家庭与少年宫的粘合度
所谓创新就是将传统做到极致,沿用多年的家访并没有过时,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深度延展的时代,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通过家访教师与家长之间完成了最直接的沟通,达到了互相了解的意图和目标,共同确定了合理的方法,针对实际问题研究对策。他们之间要想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面对面的交流必不可少,并且十分重要。我们利用工作以后的时间定期家访,就孩子学习乐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家长深度沟通,解开了家长的疑惑,帮助那些不懂音乐、不知道如何参与孩子学习的家长找到了正确的切入点和科学的方法。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在琴童家庭与少年宫之间搭建了桥梁,建立了情感连接,更有利于提升育人实效。
(三)组织家长课堂,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长
2019年1月12日,我们聘请专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学生家长、领导和教师二百余人参加了活动。讲座以《没有智慧家长,哪来孩子的成长》为题,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家及北京市重视家校共建的精神;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分享了优秀学生勤奋刻苦、追求艺术、学有所成的故事,生动讲述了古今音乐家、教育家成才的故事,启发人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忘初心,不轻易放弃;结合社会教育家、社会名人家庭教育方面的好故事,渗透家庭教育的好方法。家长普遍反映讲座非常接地气、能解决实际问题,受益匪浅。
(四)开展“宫家携手 共同育人”优秀经验交流活动
为了加强少年宫与家长的密切合作,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增强活动育人效果,我们举办了“宫家携手 共同育人”家长征文活动和家长优秀经验分享会 。共有专家、课题组成员及家长代表五十余人在少年宫参加了分享活动,少年宫家委会主任总结了家委会近年来的工作,3名家长代表介绍分享了“家校共育 助力孩子成长”的故事和体会,大提琴教师、梦想民乐团指挥从专业教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与家长们分享了“宫·家”携手育人的故事。课题组专家对家长和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肯定了研究的意义和成效。三位家长和老师的分享让大家深受启发,他们不仅总结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方式,还深刻思考了如何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器乐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且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们在“宫、校、家”联合育人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经验,并获得了一些成果。
二、与优质项目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多维度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育人效果
借北京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东风,随着校外教育“三个一”优质项目评选活动的不断推进,我们将“十三五”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与优质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在大型器乐社团建设与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究,发现家长在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家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家长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教育质量、丰富了教育内容。有效激活了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推动校外器乐教学活动从技术至上转向协同育人,促进校外器乐小组活动和器乐社团活动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丰富了优质项目建设的活动依据,明确并提升了优质项目建设的理念目标,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优质项目发展与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