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 徐之艳
[导读] 初中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生活性的学科

        徐之艳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摘要:初中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生活性的学科。教材中的作品是文人墨客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写作而成,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因此,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实践能力,积累丰富的生活元素与情感元素,拥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学好语文。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压力繁重,没有时间与精力关注生活,或根本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这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导致学生写作时思路狭窄,写秋天只能想到落叶纷纷或收获的季节这类模式化的场景,赏析课文时也无法提出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基于此,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要求教师将生活元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关注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发展。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融入为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
        引言
        语文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语文学科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思想、生动的情境以及广阔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将学生引入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当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面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疲软现象,结合素质教育特点,该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
        1创设情境,走入生活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导,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了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其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情景再现,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当中,在熟知的情境中增加感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美猴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的歌曲,学生对这样的旋律是十分熟悉的,很多学生甚至都会跟着歌曲一起唱。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西游记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了,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孙悟空名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发言,将学生带入新课当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孙悟空名字的演变过程。在课堂结尾的地方,教师可以将西游记结尾的歌曲给学生播放当作课程的结束,带给学生一种遨游西游记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是充满乐趣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从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借助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使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有效接轨,同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知识重构,从而有效地发挥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2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为有效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在科学思想的引导下,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生活场景或提出生活化任务,以有效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目前较为流行的多元教育思想有情境教育法、任务教育法、游戏教育法等。以学习《春》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春日景色的图片,组织学生针对图片及自己见过的春日景色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有效地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引入了生活场景之中,为生活化教学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的结合点,依托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以学习《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赏析完教材内容后,与本地的冬天景色展开对比,并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以此引导学生细致关注生活,提高其观察生活的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实践能力,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全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将学生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自身仅发挥教学的引导者及思维的引导者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与能力自主赏析教材,分析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抒发自身观点,广泛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语文教学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取舍教学内容,切割组合创新教学,开发语文生活化资源,让教材活动成为用教材。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理念,创新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魅力,丰富学生学习需求。拓展语文生活化教学,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有机融合课堂内外,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巧用网络资源突破和弥补教材,让网络资源成为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的“时代活水”,构建开放的大语文课堂。
        4运用课后活动,拓展生活化教学
        为巩固学生发现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应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展现平台,以深度锻炼与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生活化教学得到有效拓展。为此,一方面,教师要抓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时启发学生的生活化思维,锻炼与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今天早上阴雨绵绵,教师就可利用早自习或课前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结合这一场景写一篇简短的生活随笔,并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全班朗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关注程度,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培养及实时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生活为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以歌颂祖国、歌颂春天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诗朗诵活动等,在实践中锻炼与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生活化教学理念得到深度拓展。
        5加强知识运用,回归生活
        知识回归生活是必然的,将获得的语文知识更好的用于生活当中,让知识指导生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教材与生活间的联系,加强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文章采取了比较、列数字、引用、举例等多种说明手法,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自然界生物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说明文写作方法的技巧,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科普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然后再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回归生活的同时热爱自然。除了课堂教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方式也应体现在日常的活动当中,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使其渗透到语文知识当中,通过节日活动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从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又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等等。
        结语
        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生活化是生活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生活化,就是从智障学生身心特点出发,以生活为根基,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设计与开展,从而发展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建萍.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8-39.
        [2] 范忠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2):8-9.
        [3] 毛维亚.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1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