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李春
[导读] 音乐是一门通过音符来表达情绪
       
        李春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一中学 253500
        摘要:音乐是一门通过音符来表达情绪,缓解人们生活压力的艺术。最基本的就是其中的旋律。音乐分声乐、器乐等,作为一种较美的艺术表达形式,高中音乐教学需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通过占用和让出课程给主科而耽误音乐的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音乐;节奏感;培养途径
引言
        音乐由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构成。旋律、和声都离不开节奏,节奏是最原本的音乐。教授业余或是专业学生,都应从节奏开始让学生了解音乐性,普及音乐教育最有效的阶段是高中,课程标准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改革。
一、节奏感的作用和培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美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始终跟随着节奏进行律动可以获得愉快的心情体验,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非常明确的体现——例如我们走在路上听见了悦耳的歌曲,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起来;我们围着圈圈跳舞,也会尽力去追求动作和节拍的一致性。这正是因为节奏会让人们觉得心情愉悦,也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感知能力,就需要提升其节奏感知意识,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节奏本身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在和外界环境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当中,也会主动地接受来源于外界的信息。形成对于生活感知,培养对于生活的良好状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节奏感的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某些专业知识,在教学环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表演和感受音乐
        节奏如同人的骨架,人需要与五脏六腑、血管、皮肤、意识等组合,形成一个独具个性的人,节奏亦如此,承载着音乐中节拍、速度、重音、节奏型等诸多要素,形成独特性的音乐。虽许多人将旋律视为音乐的灵魂,但没有节奏的支撑,也难以构成一个独立要素。笔者认为,节奏即音乐框架,也是教学目标下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知识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板块。在《课程标准》中也不断强调要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双基”培养,认为掌握音乐知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表演和感受音乐。所以,节奏教学在音乐课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学习音乐具有导向作用。
二、高中音乐教学学生的节奏感的培养途径
        (一)节奏训练的强化
        舞蹈教育与音乐的选择之间具有必然联系,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需求,我们可以进行节奏意识的专项训练,从反复强化的角度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体验舞蹈的快乐之处。例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学生经常见到的且非常感兴趣的事物,在音乐活动当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各种节奏的正确认知。总而言之应用身体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表现,可以让学生形成对于动作的理解和认知,再通过教师的必要引导和启发,就能在反复训练的过程当中提升对于节奏的敏感与认知能力。


        (二)结合体态律动,让学生感知音乐节奏
        “律动”能够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做出一些简单且有规律的动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律动的方式让学生来感知音乐节奏,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音乐学习。借助体态律动,也能够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节奏的同时体会旋律的变化,通过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活动,让学生能有效的感知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从而也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生活,加入一些舞蹈元素或者是游戏元素,使其能够通过节奏的不同变化,更好的感知音乐内容。律动与音乐节奏教学的特点就是“动”,而且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走”的方式来展现音乐,若是节奏比较快的时候,可以快走,若是节奏比较缓慢的时候,可以慢走;若是音乐变得特别强,那么就可以重走,若是音乐比较轻的时候,可以轻轻地走;若是音乐节奏达到比较高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双手叉腰踮起脚尖走,若是音乐进入低音区,那么就可以弯着腰走等多种形式。
        (三)多样化的科学的节奏教学
        科学的方法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说许多教师有节奏重要性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节奏教学板块只粗略带过,教学生机械简单打拍,导致学生现学现忘、没有兴趣等。科学的节奏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听觉、感觉、视觉上理解音乐中抽象的知识点,将旧知识提取并与新知识同化,从而增强新知识的记忆。节奏教学策略还有许多,如在匈牙利教学中常使用艾米里-约瑟夫·契夫的节奏读音体系;也有学者提出利用iPad在电子游戏中强化其新知识点,提升学习兴趣,在玩高中,达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音乐中节奏是凸显音乐表现性的因素之一,又是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板块,然而科学的节奏教学对学生感知、分辨、掌握、创新音乐的音乐性具有重要作用。
        (四)通过打击乐器训练,提高学生节奏感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对高中音乐教学用具的投入,特别是成套的打击乐器的配备,为的打击乐器训练提供了帮助。高中生一般活泼好动,平时他们对音乐室里面的打击乐器非常感兴趣,因此,打击乐器训练是提高高高中生节奏感的又一捷径。在训练中,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例如锣、鼓、沙锤、碰铃、等入手,教师先分析讲解乐器的使用方法,然后分组训练。在训练中,如果发现一些让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担任不同的小组负责人,协助小组单独组织练习,等到大家熟练了就可以进行合奏,合奏时要注意节拍的强弱关系,并注意乐器的伴奏音量不要超过歌声。
结束语
        节奏感为视听训练和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桥梁,也给未来阶段的音乐和舞蹈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探索工作本身也是专业课程的拓展分支,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才是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本次研究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实践课程的摸索,旨在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将专业的音乐知识教授给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培养节奏感,培养音乐能力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文文.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探究[J].亚太教育,2019(10):186.
[2]张俊卿,王敏岱.重视节奏教学提升音乐素养[J].音乐天地,2019(04):31-33.
[3]张文亚.不同音乐风格中的节奏特征分析与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